回到上页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要钱不要命的节凑。义乌号称轩辕黄帝直系子孙,可悲!可叹!

   唐朝,开放政策,引来大量阿拉伯穆斯林及带来的黑人奴隶,全国最大的两大商业城市泉州与广州全被穆斯林及黑奴窃据。历史的又一次重演!

 

 

 

调查报告:浙江义乌从中国城市变成阿拉伯城市的全过程

(内容来自网络)

 

一、人口

 

   一方面,浙江义乌政府对中国人严格执行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另一方面,浙江义乌为了所谓的GDP经济增长,完全对外国人不设防,随便哪国人都可以轻易取得义乌的签证,外国人随意在义乌居留,也随意带家庭过来,义乌逐渐形成一个个大型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浙江义乌报纸也公开感谢阿拉伯人的到来和他们的多生孩子延缓了义乌老龄化的过程,《义乌晚报》公然声称《大批阿拉伯人定居浙江生育大家庭缓解老龄化危机》,文章称阿拉伯人文化喜欢大家庭,少则生育45个孩子,多则生育十几个孩子,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新义乌人,大大缓解了当地老龄化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县历年的回族人口统计为: 1953 2 ,196411, 198219人。其中因工作、婚娶、经商等原因迁入的 , 1989年时有19人。至 2006 年底,义乌 120 多万人口中,超过70%来自外地。每年迎来送往的外国客商达 100 万人次,常驻的境外居民多达5 万人(现在近10万),而其中又以穆斯林最多。1949年,义乌汉族人口占全市99%2014年,义乌汉族人口占全市30%……,这个过程还在加速。浙江义乌本地人现在越来越喜欢女儿,也以生育一个女儿为荣,不少家庭的独生女儿嫁给了阿拉伯人。

 

二、宗教

 

   浙江义乌不少家庭的独生女儿嫁给了阿拉伯人,结婚一年之后,她们皈依了伊斯兰教,穿着长袍,用伊斯兰教方式戴着头巾。她们出身于中国江南农村,而且,她们不再相信中国传统宗教,都改信了阿拉伯人的宗教,这些中国汉族姑娘都皈依伊斯兰教,汉族姑娘认为作为穆斯林,国家有好多优惠政策。从此,这些号称同化能力最强的中国人家庭消失了,她们的后代的名字是,阿拉伯人。

   浙江义乌政府还随意把旧厂房改建为阿拉伯人的宗教场所,20049月,在市政府的协助下,他们把一家倒闭的工厂改建成了现在的清真寺(非穆斯林禁入),大殿站满约5200,在全国可居前五名。水房里有5个大净间, 21个小净间。该活动场所被穆斯林称为义乌“清真寺”或“清真大寺”。红楼宾馆的礼拜点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以后华都宾馆、滨江宾馆也仿效红楼宾馆为穆斯林旅客设立了礼拜场所。义乌市的伊斯兰教事业蒸蒸日上,现在每周前来礼拜的人数已经超过 1500020000人次,均为穆斯林,十分壮观。而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清真寺的西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每周聚礼人数也不过 3000 4000人。浙江穆斯林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主要得益于我国有先进的民族保护政策的照顾和扶持是分不开的。义乌市政府通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介绍,2002从北京请来了马春贞阿訇。马阿訇主持的第一次正式礼拜只有 200 多人。2004 4月,许多参加广交会的中东商人顺道涌入义乌寻找生意机会,马阿訇带领的礼拜人数一下达到 3,000 多人。当时的场地在一家快餐店的二楼,礼拜的时候上千人都跪在马路上,交通严重堵塞,引来更多人围观。

   义乌市政府还在市园林墓区专门为穆斯林划出一块土地作为穆斯林墓地。

 

三、经济

 

浙江义乌政府还对远道而来的阿拉伯人,不管穷富,一律采取外商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在当地致富,使他们从来时一无所有,成为当地富裕家庭。

 

四、来自阿拉伯的声音

 

某个阿拉伯国家欣喜的声称:义乌,是我们阿拉伯之城。

 

伊拉克驻华大使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居住的伊拉克人大约有 2,000 3,000 人,其中有 600 1,000 人在浙江义乌,绝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才进入中国的。 过去的 300 年里,义乌只是个宁静的江南小城。这里的人们因为土地不足而不得不奔走于江浙其他富庶之地,吆喝着鸡毛换糖的小生意贴补家用。现在,义乌人从东莞、温州、宁波购进 50 万种小商品,把它们全部陈列在一条长5.5公里的小商品城里,这里有多达 20 万人经营着 5 万家商铺,每年以 40 万个标准箱的速度销往全世界。

2006 年底,义乌 100 多万人口中,超过70%来自外地。每年迎来送往的外国客商达 100 万人次,常驻的境外居民多达10 万人,而其中又以中东人最多。这里惟一的一座清真寺建成才两年,每周前来礼拜的人数已经超过 7,000人次,其中60% 为境外穆斯林,而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清真寺的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每周聚礼人数也不过 5,000 6,000 人。

不过,托哈迈为他女儿没有得到中国国籍而担忧。没有永久居留权就没有安全感,尽管我的事业在这里。他表示,如果中国对移民的政策能更开放的话就好了。然而,虞晓英则希望女儿将来能在埃及受教育,伊斯兰社会的人际关系更简单、单纯,孩子在那儿成长不会受到污染,我不希望她留在中国。

不管如何,义乌这个名字在阿拉伯商人中的人气现在已经超过了北京。拉希德曾经在法国受训空降作战,即使在说英语的时候,他也只说法语的“oui”而不说“yes”。但相比起法国,他更喜欢中国,因为这里让他觉得放松,人们不会因为他的信仰或者长相而露出异样的目光。而且拉希德不断地重复一句话,“China is business”。他说:我弟弟就住在法国,如果你在法国,你会看到中国人、法国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北欧人,这里没有,这里的人眼里只看见顾客、顾客、顾客......”

 

元朝末年色目人的反叛—泉州的伊斯兰教作乱

 

福建的元朝统治者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不敢任用汉人军队和新附汉军(南宋降兵)或汉族地主武装,只好依靠在泉州掌握舶务与军政大权、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上层分子,组织义兵武装,实行戍军制度,并调外地戍军到泉州加强防范。义兵的首领,也根据需要享有正式朝官的品位和权力,这与南宋末年授官蒲寿庚略同(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寿庚》)。亦思巴奚战乱的首脑赛甫丁、阿迷里丁两人,都因贸易捐官和保卫泉州港有功,在泉州被授予义兵万户,掌握保卫泉州港的地方武装。万户是武职,据《泉州府志·军制》载,至元间,泉州有上、中、下万户府之设。《元史·94·志第41·百官·诸路万户府》载:诸路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正三品;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从三品;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从三品……其官皆世袭,有功则升之。这些义兵的首领在泉州70多年,实力雄厚又熟悉情况。当元朝对他们稍有不利或统治势力下降及内部派别矛盾斗争时,便产生不满情绪,结党营私,招军买马,勾结伊斯兰教上层分子,妄图发动内乱,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场战乱分两个阶段: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波斯人、义兵万户赛甫丁与同为波斯人、可能也是义兵万户的阿迷里丁,在泉州发动兵乱。战乱的第一阶段是以赛甫丁、阿迷里丁为主导的亦思巴奚军占据泉州、攻占福州以及参与兴化、惠安一带宗族的内战,时间为1357年至1362年间。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纳勾结蒲寿庚(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寿庚》)的后代,在泉州发动第二次兵乱。战乱的第二阶段是那兀纳通过兵变取代阿迷里丁而占领泉州,并割据泉州直至被陈友定的军队消灭。亦思巴奚兵乱以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亦思巴奚军,平息兴化、泉州一带的战乱并重新控制泉州而结束。

泉州广大人民备受蒲寿庚家族的压榨和亦思巴奚战乱的蹂躏,亦思巴奚军在兵乱期间对福建沿海莆仙、泉州两郡的百姓多有杀戮,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百姓饱受战乱,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在平叛战争中和乱定之后,激起民族复仇情绪,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不法传教士和暴徒,遭到报仇。《清源金氏族谱·丽史》称: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事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蒲氏家族信伊斯兰教,故裸体,面西方,穆斯林忌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

 

这个家族,屠杀几万汉人,百年后,朱元璋下令:世代为妓

2017-06-27 23:55:35 来源: 赵史钩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由孔子提出的人生八德,更是中国封建王朝尊儒尚礼的道德标准。

但凡一个人没做到其中的一项,就要被世人耻笑、唾弃,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家族,打破了其中7项,引得世人震怒,下场悲惨!

这个家族就是蒲寿庚的蒲氏家族!

不忠

蒲寿庚是南宋的子民,也曾做过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统领全州海上事务。而且自己还是个商人,借助权力坐大了自己的香料生意,控制了当时出口香料的大头,但是最后谋反南宋朝廷,占据了温州、泉州、潮州三地,成地方土皇帝!

不义

南宋被元击败,南宋遗臣携带幼主来投靠蒲寿庚,希望寻求庇护东山再起,但是蒲寿庚闭城不开,并将幼主的下落密报给元朝皇帝,以求邀功!

不信

蒲寿庚是个穆斯林,其家族从阿拉伯迁居至泉州,南宋当时对穆斯林及其优待,但是在宋元之际,以蒲寿庚为首的家族却屠杀泉州的南宋皇族和官员,又为了表示讨好,屠杀了数万手无寸铁的汉族平民!

不礼

面对寻求庇护的南宋皇室,他没有以礼相待,还害了他们的性命,使得南宋皇族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南宋彻底覆灭!

不孝

蒲寿庚的父亲曾做过安溪县主簿,因为贸易有功被封为承节郎,对南宋忠心耿耿,但是作为儿子,蒲寿庚为了利益,屠杀同胞,实为不孝!

不知廉耻

在屠杀之后,蒲寿庚没有丝毫犹豫的投靠了元朝,并一路加官进爵,并且对南宋残留的遗民进行了追杀,其残忍程度让蒙古人都胆战心惊!

在元朝后期,蒲氏家族的人看到了皇帝的昏庸,想故技重施,先是背叛南宋,后是背叛元朝,不知廉耻!不过,这次没有成功,蒙古人打破了他们的阴谋,蒲氏家族的人四处逃散!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蒲氏家族又表示臣服,希望明朝能给予庇护,但是朱元璋虽然没读过书,但是最恨的就是这类背信弃义、不知廉耻的小人。

朱元璋下令摧毁蒲寿庚的墓,将蒲寿庚的尸骨拖出来鞭尸,更是严令蒲氏家族子嗣不得参加科举,男的充军,女的则发配为妓,永世不得翻身!

 

1862年同治回乱 屠杀汉人两千万

 

19世纪中叶的满清民族关系,回民列在汉民之前,所谓"满、蒙、回、汉",汉民最受歧视。回民常习武,手狠心齐,不抽大烟、多做小买卖,比汉民富裕。回汉之间经常有械斗,多数是汉民吃亏。1851年起,陆续爆发太平军、捻军、云南回民起义,清朝军队调往南方,以至关中防务成了真空。

同治元年(1862)的陕西,一些回民首领乘机报仇,发动了"传帖杀人",然后想要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国家。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杀掉铁匠以防泄秘,然后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惊奇的官府称为"买竹"事件。临潼县的一个回民教师接到杀人传帖后的第二天,紧急报告县长。然后回家,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自杀[后人为之立祠]。临潼知县通报情况后,紧急关城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全县村庄,30万汉人全被杀光。当时西安城里的陕西巡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对城里回民未杀一人;紧闭城门以防城外回民进城杀人,也阻城内回民出城杀人。再派陕西团练使张芾前去安抚。

想不到,回民起事的大首领任武,杀了张芾,再杀自己全家的老母、妻子和孩子,以示自己已没有任何顾忌,血战到底。另一位首领白彦虎杀人最凶,立志掘掉黄帝陵。穆斯林民兵30万人号称"陕回十八营",几个月内在关中平原杀人五百万,80%的汉人。一年时间关中26个县长被回民杀害。只有一些县城内和逃入骊山的人口幸免。

1863 年甘肃回民受到动员开始起事,不过觉得难以下手痛杀汉人乡邻。于是,不抵清军进攻的陕西回民,转入甘肃一路走一路杀,一次10万以上汉人的大屠杀有很多次,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共约600万,全省人口减少70%。一年之内,陕甘两省共有1100多万汉人被杀。时称"同治回乱"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遭受如此浩劫。根据当时的经济军事情况来看,回民的动机既不是反抗压迫的"自卫",也不是"反清"。他们不为谋财,不为占地,没有计划侵入西安或者北京,就是在当地进攻县城,围猎村庄,对汉民不分男女老幼,挨村挨户,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烧死,单纯为杀人而杀人,种族灭绝。当时甘肃的靖远民谣: "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桃含愁兮柳带烟,万里黄流寒。阖邑子弟泪潸潸,染成红杜鹃。清歌一曲信史传,千秋寿名山。碧血洒地白骨撑天,哭声达乌兰。"

1864年,已从地方武警上升为人民解放军的湘军,左宗棠率部追剿捻匪进入陕甘。左公对于回民剿抚兼用,下令"所有白彦虎部回逆,拒纳降,斩立绝。"

1862-1873年间,回民起事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直至白彦虎退到新疆投靠阿古博,最后逃往俄罗斯才告平息,史称"同治回乱"。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残暴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手段更残酷,规模相当于30多次南京大屠杀。据《中国人口史》的统计,战前(1861)咸丰十一年的甘肃人口1946 万,战后(1880)光绪六年仅存496万,人口损失比例为75%

穆斯林针对"异教徒"屠杀,遍及时空,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有些中国史书,把屠杀汉人的白彦虎说成民族英雄,把拯救汉人的左宗棠说成刽子手;却把纯粹屠杀两千万汉人同胞的浩劫称作"大起义",义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