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金小某,女,47 岁。2010-2-21,初诊。浙一医院。 

1、脉象:左手脉偏沉偏虚,但又挟实,此乃气虚不运。右手脉偏虚但亦挟实。且双手脉都带“微”象。总体脉象表明:阳气虚不运化,阳不生阴。

2、舌像:舌质嫩,舌尖红,舌两边齿痕。此舌像亦可佐证阳气之虚。

3、问述:睡眠尚好,胃口还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正常,但是小便拉完后有不舒服感,这种感觉十来分钟后才消失,此现象劳累后特别明显(这是肾阳虚之尿路感染,与大姐的相火旺之尿路感染原因相反),去年出现在这种情况的次数特别多。月经:时间准,色鲜红,无块状,量偏少,持续一周(后三天量很少)。月经期间感觉腰沉,小腹不胀。另外,特别容易 “中暑”,冬天夏天都会发生(这其实不是中暑,而是阳气虚发闷),此种现象月经期间特别容易发生。耳鸣持续多年,去年开始特别严重,就是嗡嗡声(轰轰声),双耳都有。

4、诊断:肾的阳气虚导致气机不畅,也导致阳气不能运化阴血。

5、治则:温肾助阳,补命门之火,补气理气。

6、药方: 

制附子: 6 克,肉  桂: 4 克。

巴戟天:10 克,菟丝子:10 克。

沙苑子:10 克,山萸肉:10 克。

炒黄芪:50 克,炒白术:15 克。

  药:10 克,五味子:15 克。

  枝:10 克,广木香:10 克。

  苓:30 克,柴  胡:10 克。

 

以上药方抓 7 剂。

 

2010-3-7,复诊。

 

1、自述:耳鸣依旧,小便后不适感消失。

2、脉象:左手脉沉微带杂实,左寸脉尤其微弱。右手脉沉微带杂实。

双手脉微弱程度较上次减轻20%左右。

3、舌像:舌苔嫩黄,舌质偏暗,舌边有齿痕及水汽。

4、诊断: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虚弱(特别是心气虚)。

5、治则:温肾助阳,补命门之火,补气扶阳,略带理气。

6、药方

 

补骨脂: 10 克,巴戟天:10 克,

淫羊藿: 10 克,山萸肉:10 克,

制附子: 10 克,肉  桂: 6 克,

炒黄芪:100 克,柏子仁:20 克,

  枝: 10 克,升  麻:10 克,

  胡: 10 克,乌  药:10 克,

  苓: 20 克,川  芎:10 克。

 

上述药方抓 7 副。共 14 味,245 克。

 

  注: 

1、抓药时候提醒药店人员注意:上方中炒黄芪是 100 克,不是 10 克。 

2、吃到第三、四副的时候,短信或电话向我反馈(主要是耳鸣)变化情况。 

 

2010-4-6,复诊。 

1、舌像:舌质嫩,舌苔嫩。

2、脉象:双手脉偏弱,右手尺脉尤弱,左手关脉反而略偏实。

3、自述:睡眠不好,十一二点钟睡下,四点钟醒来。大便还好,三四天一次,成形。有时候小便后十来分钟不舒服的情况。吃完水果之类生冷的东西胃部胀,有时候鼓在那里好几个小时不消失。以前来月经时胸部胀,腰部没问题,现在来月经时胸部不胀,腰部酸痛。耳鸣现象仍然存在。前额感觉装满泥巴不清爽,这种情况已经有好几年。脸部肤色较黄,斑点较多。

4、诊断: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弱。有点肝失疏泄。

5、治则:温肾助阳,补命门之火。补气扶阳,略带疏肝理气。

6、药方: 

炒黄芪:100 克,炒白术:20 克,

  枝: 10 克,柴  胡:10 克,

  根: 30 克,炒枳壳:10 克,

广木香: 10 克,香  附:20 克,

  芎: 10 克,鸡内金:10 克,

补骨脂: 15 克,沙苑子:10 克,

菟丝子: 15 克,山萸肉:10 克,

制附子: 15 克,肉  桂: 6 克。 

 

以上药方抓 7 副。

------------------------

20131225日,复诊。 

1、脉象:右手脉整取沉偏弱偏数带滑,单取尺脉沉弱偏数带弦,关脉偏弱数带弦,寸脉弱而带杂。左手脉的性质也差不多,整取偏沉偏弱略偏数,单取尺脉沉弱偏数带弦,关脉偏弱稍偏数带弦,寸脉偏弱。

2、舌象:舌体正常,舌质淡红嫩,稍稍偏暗一点,舌边有齿痕,舌尖稍偏红,全舌很薄很嫩苔。

3、自述:尿隐血1个加。甲状腺小结节零点几厘米。双侧乳腺小叶增生1.2x0.6厘米。宫颈多发囊肿一个零点几,另一个一点几厘米。感觉喉咙不舒服,只要感冒就感觉喉咙紧。总是感觉自己有热淋,小便完的几分钟总感觉不舒服。右眼感觉干涩,总感觉右眼角很重,已经有半年,西医检查为玻璃体混浊。感觉皮肤比较干燥。还没停经,月经正常。胃口很好。睡眠正常。大便一直是三四天一次,成形,顺畅。头总是感觉到蒙蒙的,好像额头上装了泥巴,感觉头部不适很清晰,读高中时期就开始。双侧有点耳鸣,天天如此。余无殊。需要调理一下:尿隐血,甲状腺结节,喉咙有点紧,右眼干涩,头蒙蒙的问题(阳明湿气),小便后不舒服,以及耳鸣,上述症状都与肾虚相关。由于曾经腰间盘突出,现在右腿膀胱经胀痛,站立久则较明显。

4、诊断:气机虚沉而内有痰热。肾虚有热,下焦气机不畅。上焦心肺气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难怪头部蒙蒙)。

5、治则:补气提气(辛凉解表),清热化痰。滋阴补肾,泄相火,理气(下焦)。

6、药方 

生黄芪:90 克,太子参:30 克,

白菊花:30 克,葛  根:30 克,

  胡:15 克,升  麻:15 克,

全瓜蒌:30 克,金钱草:30 克,

  地:30 克,女贞子:15 克,

  泻:15 克,乌  药:15 克。

 

上述药方抓 副。 12 味,总量 34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