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答 G 女士问风寒风热

钱塘散人



    浙一 G 女士问:

    周医生,我想问一下您对风热和风寒的理解。

 

    钱塘散人答:

    风是中医的概念,古人往往以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的疾病。

    张仲景把外感六邪中通过体表皮肤侵入人体的这一类外邪统称为风,到明清以后又把通过口(腔)鼻(腔)侵入人体的病邪称为温,这两类都相当于现代医学说的能通过空气传播的病菌、微生物。

    我们知道,从口(腔)鼻(腔)吸进去的空气首先进入呼吸系统,那么空气中的这些病菌首先侵犯呼吸系统(呼吸道、肺部),比如引起气管炎、肺炎等。

    另外,由于脏腑和经络的关联,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从皮肤、毛孔侵入人体的病菌,首先也影响到肺功能,并表现出呼吸系统的症状。

    西医对于呼吸系统的这类感染,首先要通过化验弄清楚是什么病菌引起的?然后选用相应的药物对抗杀灭病菌。如果是病毒引起的,那就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果是细菌引起的,那就选用敏感的杀菌药物(抗生素)。

    但是,中医没有这种微观思想和化验手段,所以并不管具体是什么细菌或病毒,而是根据这种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表现出的症状来定性、选药。

    比如说,如果某种病菌通过皮肤毛孔或鼻腔侵犯人体后,人体表现出的症状是发冷(畏寒),中医把这类疾病称为风寒。如果某种病菌通过皮肤毛孔或鼻腔侵犯人体后,人体表现出的症状是发热(相当于西医的发炎),中医把这类疾病称为风热。所以,被感染呼吸系统的病菌后,到底会出现发冷还是发热反应,这首先和感染的病菌种类有关。

    另外,即使感染了同样的病菌后,到底会出现发冷还是发热反应,这还和感染的层次和阶段有关。

    从皮肤毛孔进去的病菌,刚进去时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往往引起的是畏寒反应(比如打寒噤),这个时候都可以叫风寒,这也是为什么把关于外感六邪的著作定名为《伤寒论》,因为风为百病之长,皮肤又是人体与外界隔离的第一道屏障,通过空气传播、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的情况是最常见的,尤其是春天微生物非常活跃,风邪最盛,而风邪初犯体表,往往表现为寒。

    当然,冬季气候寒冷,如果保暖不当,导致外邪从皮肤侵入,更容易伤风寒,甚至没有病菌进去,只是冻着了也会伤寒,因为有可能突然遇冷超出人体调节范围而使人体功能受损伤。比如有一种情况较失温,就是突然遇到大寒的环境而没有足够的保暖,导致人体没法维持正常的体温,须知人是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都是),需要维持 37 度左右的体温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还有一种情况是既畏寒又发热,这是因为从皮肤毛孔侵入的病菌,有一部分已经进入深层组织,人体免疫系统奋起反抗因而出现免疫反应(发热、发炎),还有一部分仍然停留在表皮刺激神经末梢,所以仍然有畏寒反应。

    当然,从口(腔)鼻(腔)进入的病菌,虽然也有黏膜层阻挡,更容易直接进入肺脏或深层组织了,那就会直接遭遇免疫系统的抵抗,所以这一类感染一般直接表现为发热,但是这种发热就不叫风热,而称之为温病。

    那么中医对于风寒和风热,在用药上怎么选择呢?

    对于风邪表证,中医用疏风解表类药物,这类药物一般都能走体表,有辛味,能发散。

    对于寒热呢?中医有个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总之使其归复于平衡,只要内环境正常,自身免疫力正常工作,终究会消灭敌人的。

    所以,对于风寒,一般用热性的疏风解表药,对于风热,一般用寒性的疏风解表药。

    但是,实际所见,风寒表证时往往没有达到真正寒的程度,而只是凉,所以临床中用辛温解表药,比如桂枝、紫苏,而不是辛热解表,如果是辛热,那就是温里补火了,比如制附子。

    同样,实际所见,风热表证时往往没有达到真正热的程度,而只是温,所以临床中用辛凉解表药,比如薄荷、菊花,而不是辛寒解表,如果是辛寒,那就是清热泻火了,比如生石膏。

    如果既畏寒又发热,说明表症未解,邪已入里化热,那就需要表里双解,既用辛温解表,比如桂枝、紫苏,又用清热解毒,比如金银花、蒲公英。

    当然,如果既畏寒又发热,而你(比如从脉象判断)确定还是表证,说明既有风寒之邪,又有风热之邪,也就是同时有两类病菌入侵,那就可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药物协同应用。


    西医认为感冒(即中医所谓伤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需要治,而且治了也没用,无论治或不治,七天自然就好了,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错误观点!容易误导公众,必须给予纠正。

    从微观病菌的角度来说,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即使不治疗,七天后感冒也会好了。

    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患者的免疫力正常,进入体内的病菌在一定时间(比如七天)后被自身免疫系统杀灭了。

    但是,对于一些免疫系统不强大、不完善、甚至有缺陷的患者呢?感冒必须要在初期及时治好!否则,几天后病菌层层进入,而免疫系统又没能完全杀灭它,那么,虽然七天后外部症状(比如表证)没有了,但是病菌已经进入体内潜伏、生根发芽,一旦日后体内环境合适(比如由于其它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那么这些病菌就会兴风作浪。

    这就是为什么艾滋病患者特别怕感染,因为他的免疫系统已经(被艾滋病毒破坏)而有缺陷,一旦感染各种病菌而不知(免疫系统没反应),最终会导致多发感染而死亡。所以,艾滋病患者一般都不是死于艾滋病毒,而是死于多发感染而衰竭。

    从伤寒论六经的角度来说,很多最终无药可救的大病,最初都是先从伤风感冒而起的,先是感染太阳经,不解则入阳明,再不解则再入少阳,更不解则更入三阴:从太阴到少阴到厥阴 …… 传无可传,天长日久,肝脏受损,甚至发展到肝硬化腹水,到这个地步基本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