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这事,真的不可大意、不可不慎!
我平时给人开药方遇到命门火衰的情况时,都会用制附子配伍干姜、肉桂补命门之火。
制附子的用量根据火衰的程度而定,有时单剂要用到 30、40、50 甚至 60、90 克!也没遇到过中毒反应。
上次给自家二姐开的药方中用了 10 克制附子,五剂药还没吃完竟然出现了严重的中毒反应!让我很是意外。
从那以后给人开药方如果制附子用量较大、或者用量虽不大但是感觉火衰不太确定时,都会交代患者买一些生绿豆备用。
前些天给老娘开药方,单剂用了 5 克制附子,三剂药代煎装了 12 包,每天三包分四天喝。今天上午喝完了最后一包药,到午后竟然出现了很重的中毒反应!
这两次用 10 克、5 克制附子出现中毒反应,让我有点疑惑!
回头细想:这两次用制附子,是取古人“少火生气”之意,其实火衰之像不是很明显,问题应该就是出在这里!
古人说有是症用是药,此时药性由病症承受,即所谓有病者、病受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命门火衰的情况下,根据火衰的程度准确用制附子,即使用量大也不会出现中毒。
比如那年我用“破格救心汤”治老娘的急性心衰时,根据李可的经验制附子单剂用至 150 克也没有问题。但是这两次给家人开药方时,制附子只用了 10
克、5 克,竟然出现中毒反应!原因应该是这两次的火衰之像并不明显。
所以,在应用古人的“少火生气”思想时需要慎重,如果把握得不准确反而画蛇添足,很可能会出现中毒反应!
当然,“少火生气”的思想仍然是有道理的,我也经常用,比如整个药方补气血的药量很大时,稍稍用点补命门之火(其实是强心)的药物加强气血的运行、帮助药物的吸收。
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关于附子的另外两个常识可能是误传。
有一种说法是:附子出现中毒反应,是因为其中的杂质乌头碱在炮制过程中没法清除干净。
从上述经验来看,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很可能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乌头碱是杂质,那么 5 克制附子中的杂质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的,为何也会出现中毒反应?显然不是因为杂质,而是药性不对路。
而且恰恰相反,乌头碱应该是其中的药性成分。李可就是持这个看法,他认为所谓附子的毒性,正是其回阳甚至救命的药性。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由于过于畏惧附子的毒性,现在炮制附子时要用胆巴(卤水)浸泡好多天、漂洗很多次(卤水有毒),结果附子的有效成分都流失了,按现在的这种方法来炮制的附子药性只剩下
15%,甚至几乎是无效的。
为了安全,我在临床中都是用制附子,而且确实是有效的。
再说,如果是无效的,药性没有,毒性也没有,那就不会中毒了。
附一、
附子的正确炮制方法 、
附二、
附子的炮制方法与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