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解表药的妙用

 

 

中药学教材中,有一类药物叫“解表药”,一般人都知道解表药是用来治疗伤风感冒的。因为,伤风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经》所谓“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列在第一项的就是解表药。

我们知道,感冒俗话也叫“伤风”,主要是风邪犯表,中医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风寒风热两种类型,俗话说“偶感风寒”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在中医理论里,肝主风,肺主皮毛(主表卫外),所以这类药物大多归于肝肺二经。

这类药物有个特点是“轻清发散”,善走体表,尤其是上半身。所以,这类药物很多是植物叶子,古人所谓“本于天者亲乎上”。而风邪主要也是侵犯上半身,特别是肩背颈部,古人所谓“风为阳邪,易犯上焦”。这类药物正好选择性分布于这些部位,所以能起到疏风解表的作用。

这些是中医中药学常识,一般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其实,解表药还有另外一大类作用,而且这类作用非常重要,这就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了。要想解释清楚这另一类作用,需要先阐述一下我自己结合西医理论(或者说现代科学)形成的对人体生理机制的两个看法。

第一个看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大脑是神经中枢,控制人体的全部活动。所以,组成人体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或组成部分,在大脑中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区域,前者的活动都受后者的控制。这有些类似于把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西方理论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学。

另一个看法其实也是常识。我们知道,气血必须全身流通,而决不能堵塞在某一块。那么结合上面第一个看法,大脑中的能量和信息也必须是在整个脑神经系统中流通,即元神必须观照整个大脑,恰如古人所谓的“太乙行九宫”。

这两个流通是保证人体生理机能维持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另外,由于人体系统与外部自然环境(包括天体运行)是相互影响和感应的,古人所谓“天人感应”,所以这两种流通整体上还服从阴阳的消长和平衡规律。比如,有一种“午后潮热”现象,我们用人体气血和天地阴阳理论怎么分析呢?

我们知道,从子时到午时,阳长阴消,即自然界的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从午时到子时,阳消阴长,即自然界的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强。人体气血也与此相适应,具体来说,人体气血是“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准确地说,这里的“行于”应该是“旺于”,也就是说人体气血日旺盛于体表,夜旺盛于体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午后潮热”呢?显然是阴虚引起。因为午后人体气血开始回归体内,若体内阴虚,则无法与阳气平衡,阳强阴弱,故发潮热。

假如有个人,由于某些原因(比如整体大虚),导致气血偏于闷在体内,不容易外发于体表和四肢,或者沉于下焦,不能升发于头面。人体气血有个基本规律,气血虚(特别是阳气虚),则容易沉闷,即阳气闷于体内或沉在下焦,因为剩下的这点阳气首先得保证用来维持心肾功能(提供心脏正常搏动和肾脏的基本功能)。

这种情况下的人体机制偏差怎么调理呢?很显然,如果气血闷在体内,需要让它往外发,如果气血沉在下焦,则要把它往上提,以恢复其正常的流通和平衡。在这里,解表药就派上了大用场!因为解表药正好有外发(走体表)和上升(走上焦)的作用。这时候,即使并不伤风感冒,也要用解表药物,目的是提气和外发。当然,如果整体气血虚,首先还得补充正气,然后才能同时提气外发,否则总的气血量不足,往外一发往上一提,那么内部和下部就更不足了。

所以,解表药并不仅仅是用来治疗伤风感冒的,它有一个更大的作用是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这是其它药物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比如,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我的药方中有柴胡、升麻、桂枝等解表药物,而此患者并非伤风感冒,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