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为何常用保心丸?

 

钱塘散人

 

前 言:同学问缘由,因缘写此文

    今天( 7 月 5 日 )晚上 W 同学发来微信询问:

    文建,感觉最近你给每个人都开麝香保心丸,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同学是晚上七点四十分发的微信,我看到时已经十点半了。

    考虑到时间比较晚了,这个问题也不是几句话就能在微信里说清,干脆先不回答她,而是写成这篇短文事后发给她。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 W 同学更清楚):我向来不认可中成药,所以临床中几乎不用中成药,也从来不用什么成方、秘方、经方、验方,都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自己临时组方用汤药复方综合调理,而且是一人一方、一诊一方(也就是同一个人每次复诊的药方也不同),这是保证临床疗效的不二法门。

    但是,这些年我确实在临床中常用“麝香保心丸”这种中成药,另外,也常用“吗丁啉(多潘立酮)”这种西药,W 同学是制药专业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发出上述提问。

    这些年我用保心丸当然是有原因、理由和依据的。

 

一、 读过李可书,救了老娘命

    八年前母亲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衰!我先按常规用制附子 15 克( 钱塘散人注:药方中其它药物略,下同 ),吃了两副不行,把制附子加到 30 克,再吃两副还是不行,把上两次各余下的一副合在一起(即制附子用到 60 克),吃了一副还是不行!

    自我定居杭州后(应该是十年前),内人知道我在自学研究中医,不知从哪里买了一本 《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送给我,那段时间我正好比较悠闲,所以认真研读过此书。此书中有一个专门治疗急性心衰的“破格救心汤”,这是李可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救活了很多急性心衰的病人。但是,这个药方中的制附子要用至 150 克(是药典常规量的十倍)!这大大超出了我的理解和经验,因为我最初是通过教材自学的,可能是思维上受到药典的约束。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试一试李可的“破格救心汤”了,不过我还是有所保留,只是把制附子再加倍,用至 120 克!终于把她救了回来。二十多天后,病情反复,把制附子减到 100 克再吃一剂,但是药力不够,又把制附子用至 150 克!再吃一剂,药力到位了,疗效显著,但是出现中毒症状,赶紧熬生甘草、生绿豆解毒,终于毒消病去,救回一命。一个星期后,制附子减到 60 克,再吃三剂。三个月后,制附子减到 30 克,再吃三剂。两个月后,制附子减到 10 克,再吃三剂。一个月后,制附子稍加到 15 克,再吃五剂。二十天后,制附子维持 15 克,再吃五剂。至此,心衰问题完全解决。

    大约一年后,心脏问题再次出现,制附子 15 克,再吃三剂,两个多月后,制附子 20 克,再吃三剂。三个月后,急性心衰复发!“破格救心汤”原方再吃一剂。四个半月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三剂。五个月后,制附子 30 克,再吃三剂。一个多月后,制附子 30 克,再吃三剂。两个多月后,制附子 10 克,再吃三剂。三个多月后,制附子 30 克,再吃三剂。一个多月后,制附子 10 克,再吃五剂。半个月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五剂。一星期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五剂。一星期后,制附子 20 克,再吃五剂。十天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三剂。一个月后,制附子 30 克,再吃五剂。一个多月后,制附子 30 克,再吃三剂。一个星期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三剂。两个月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五剂。五个月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五剂。二十天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三剂。两个月后,制附子 20 克,再吃三剂。两个半月后,制附子 15 克,再吃三剂。( 钱塘散人注:药方中其它药物略,后面这两年用过一些不含制附子的药方亦略 )

    此后一直到现在四年来,虽然也经常需要用复方汤药调理,但是药方中没有再用过制附子,因为由于偶然的机缘,我找到了治疗慢性心衰的更好更方便的方法。

    也就是说,从八年前急性心衰用“破格救心汤”救回来后,转为慢性心衰,一年多后急性心衰复发,再次用“破格救心汤”急救,接下去三年内又转为慢性心衰,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内,反反复复地用配有制附子的汤药调理。但是汤药毕竟难喝,而且也比较麻烦,怎么办呢?我心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大概是在第二次用“破格救心汤”急救回来后,有一次陪母亲到傅村镇卫生院配降压药,卫生院的一个王姓医生给她开降压药的同时还开了“麝香保心丸”,服用的效果还不错。我特意从网上找出它的成分说明书研究分析了一番,发现它的组合比较合理,寒热偏性也不大,可以长期服用。

    从那以后,我就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治疗母亲的慢性心衰,开始那两年还是断断续续需要配合汤药用制附子,后面四年虽然还是断断续续用汤药调理,但是没有再用过制附子。一直到现在吃了六年多“麝香保心丸”,效果挺好,也没有发现什么副作用。

    其实,慢性心衰在临床中很常见,而且这是其它疾病的一个根源性因素,在病情轻的阶段只是表现为心动力不足,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时,只知道在复方汤药中柏子仁补心气,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强心效果不理想,其它没有更好的中药选项。

    制附子虽然强心效果好,但是它有一定的毒性,而且药性大热,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性心动力不足,并没有寒象,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合用制附子来强心。“火神派”喜欢用附子,而且不管疾病性质寒热都用附子,并因此出现过问题,我不太认可。

    所以,这几年在临床中,如果遇到有些患者除了其它疾病,还有中度以上的慢性心衰,我在开汤药复方调理其它疾病的同时,就会开中成药“麝香保心丸”顺便为其治疗慢性心衰,这对整体的治疗很有必要。有时候遇到单纯性心动力不足,而没有其它兼症,我就单独用保心丸,而不用汤药复方。

 

二、 心如发动机,身中最重要

    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一直到了人类这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人体中所有累赘的、没用的部分早就淘汰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组织器官都是有用的,也就是每个器官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所以,西医经常轻率地切除人体各种器官,这是非常粗暴的、无知的、愚蠢的行为,对健康会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五脏六腑、四肢五官协同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真的不好说哪个器官特别重要。虽然如此,除了信息处理中枢的脑子,在躯体器官中,心脏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体需要气血循环才能维持生命,包括所有脏腑的运行,都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获得氧气、养分、同时运走代谢废物,而心脏就是推动这个循环的动力,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一旦心脏的功能出现异常,整个人体系统都会受影响。

    据资料,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第一杀手。比如,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 年 5 月的数据显示,2015 年大约 177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1%。这些死者中,约 740 万人死于冠心病,670 万人死于中风。另据《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 》,估计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2.9 亿,其中脑卒中 1300 万,冠心病 1100 万,肺原性心脏病 500 万,心力衰竭 450 万,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 200 万,高血压 2.7 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 45.01%,城市为 42.61% 。2018 年中国官方心血管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超越肿瘤成为第一大杀手。据统计,全球 40% 以上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居死亡率第一位,我国每年也有 200 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 15 秒钟死亡一人。

    冠心病容易导致猝死、中风,这些直接由于心脏本身问题导致的疾病老百姓容易理解,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说,还有更多的疾病其实都是由于心脏循环问题造成的。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医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心脏功能(动力)开始出现减弱的初期,就可以通过把脉感知,这时候进行适当干预很容易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我用保心丸一般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西医一般要等到患者出现主观症状才用各种现代仪器和方法进行检查,而且一般要出现物质性、器质性变化才能发现。

    临床中常见心气虚沉的情况,这是中医的术语,在脉象上对应左寸脉沉弱。

    这里的心气虚(左寸脉弱)即心动力不足。上文提到,我早期是用柏子仁补心气,这个方法有效,但是效力不足,后来只要是中等以上的心动力不足,我都会同时用保心丸,而且按常规量加倍使用,这几年临床应用看来效果很不错。

    心气的沉(左寸脉沉)即心脏气机不能升发、外达。西医认为心脏的作用就是推动血液循环,中医则认为血液循环是由心气的循环来推动,甚至由心气的循环来引领的(气为血之帅),如果心气不能升发到头部、外达到四肢末端,那么头部、四肢末端就会供血不足,出现头脑昏沉甚至思维迟钝、四肢麻木甚至不听使唤。

    我为什么把心气的沉(左寸脉沉)解释为不能升发、外达两种机制呢?这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感知到的脉象,实际上更准确地说,左寸脉的沉同时具有沉、闷两种含义,沉是不能升发,闷是不能外达。

    心气的沉、闷,我在汤药复方中都用桂枝,因为桂枝辛甘发散,而且归心、肺、膀胱经,心是本脏,肺主皮毛走体表,膀胱经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顶、后脑、后背、一直到双下肢后面,《内经》称之为“三阳、巨阳”,最能外达。所以,桂枝虽然归入解表药一类,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解表、治感冒,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是开心气。

    心气沉闷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办法是辅助点穴,这些年我经常给人点心包经的中冲穴,目的就是开心气。

    实际上,中医认为“心王不受邪、心包代心受邪”,也就是说,真正的左右心房、心室是不会生病的,除非是先天性畸形,西医也认为人体中唯有心脏不会癌变。真正生病的都是心包络,也就是西医说的冠状循环,这是给心脏自身供血的。

    根据中医“气为血之帅”理论,冠状脉的血液循环,也是要心包经的气先通畅,如果心包经的气机不畅,那么给心脏自身供血不足,心脏就会出现种种功能方面的问题。比如,临床中很常见的心律不齐甚至出现暂停,这种情况如果比较严重的话,西医会给患者安装心脏人工起搏器,也就是身上挂一个小仪器,电极连接到心脏,根据计算定时对心脏给予电刺激促使其搏动(尤其是停搏时)。

    西医这种辅助性的物理方法简单机械、非常麻烦,而且效果不可靠,其实中医有一种非常简便、高效的方法解决心律不齐甚至紊乱的问题,就是点双手中指尖上心包经的中冲穴,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我在临床中屡试不爽。

    那么,麝香保心丸对心脏又有什么样的作用?或者通过什么机制起作用呢?

    这个药由七种成分组成: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百度百科中对其药性的分析如下:方中人工麝香活血化瘀、开窍止痛,为君药。人参益气行滞,肉桂温阳通脉,蟾酥开窍之痛,苏合香芳香温通,共为臣药,人工牛黄开窍醒神,冰片开窍止痛,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芳香温通,开窍止痛,益气强心之功。

    从西医药理学的角度来说,它能够增加心肌细胞的供氧、增强冠状脉的循环。这两个方面都能大大增强心脏本身的功能,尤其是心脏搏动的力量(心动力),非常适合于心动力不足的情况,而且寒热组合、温凉搭配比较平衡,长期服用不容易出偏差。



三、 古谓“七怪脉”,实皆心脏病

    中医古籍中记载有“七怪脉”,即: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

    这些脉多见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是脏气将绝、胃气衰竭、无胃、神、根等危重证候所出现的七种异常脉象,古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些脉象就没救了,是绝症,所以也叫七绝脉。中医关于“七怪脉”的描述如下:

    1.【雀啄脉】

    脉象: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如雀啄米之状,脉象急数,但脉跳三五至而又忽然止绝,良久复来,节律不齐。

    主证:脾脏气绝。多见于严重心脏的器质性病变。

    2.【屋漏脉】

    脉象:屋漏水流,半时一落,如屋漏滴水之状,许久只滴一滴,间歇时间不匀,脉来十分缓慢。

    主证:胃气已绝。多见于房室完全性传导阻滞。

    3.【釜沸脉】

    脉象: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绝无根脚,脉象空浮而疾。

    主证:阴阳气绝。多见于阵发性或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颤等。

    4.【虾游脉】

    脉象:虾游冉冉,忽然一跃,沉时忽而一浮,杳然不见,隐隐约约,如虾游之状。

    主证:膀胱之气绝。多见于垂危病人。

    5.【解索脉】

    脉象:乍密乍疏,乱如解索,散乱不齐,节律紊乱,如解绳索之状。

    主证:为精血竭绝。

    6.【鱼翔脉】

    脉象:头定尾摇,似有若无,如鱼之翔状,泛泛而浮。

    主证:为肾气已绝。

    7.【弹石脉】

    脉象:弹石沉弦,按之指搏,来迟去疾,脉象沉实,坚硬如指弹石,劈劈而至。

    主证:肾绝。亦见于动脉血管硬化的病人。

 

    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七种脉象多见于严重的心脏器质性病变或者心力衰竭。临床中如遇到这些脉象,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不能认为七怪脉就是死证候,否则失去了抢救的机会。

    十二年前,我受 W 同学之托,去丽水某医院救治一个骨癌晚期患者,已经过七八次化疗,我到达时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我认为其脉象就属于“七怪脉”中的“釜沸脉”,心率高达两百多次每分钟!

    其实,现在看来,这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可以用“破格救心汤”急救。可惜当时我还不知道李可的“破格救心汤”,当然,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敢用,如果当时李可本人在场,也许有可能把他救回来。

    即使现在遇到这种脉象,我也不一定敢用“破格救心汤”,给自己老娘用和给别人用,那责任完全不一样啊!除非患者和家属能给我签免责声明,否则,万一不能挽救回来,我这个责任和罪名就太大了!

 

附: 食积可用吗丁啉


    另外,这些年我在临床中经常用一种西药“吗丁啉(多潘立酮)”,这也是基于多年来母亲本人使用下来效果可靠,才在临床中给别的病人使用。

    从脉象上来说,如果右手关上脉(关脉前端)实满,说明胃腑有宿食或其它物质堆积,中药可用鸡内金消食,如果脉带弦紧,是胃气不畅,用炒枳壳理胃气,如果程度重,则用枳实破胃气,如果此部脉既有实满又带弦紧,则鸡内金和炒枳壳(或枳实)兼用。

    如果单纯右手关上脉实满(即胃腑食积),身体其它方面没有问题,并不需要开汤药复方进行综合调理,这种情况下一般让患者自行买西药吗丁啉(多潘立酮),视情况按说明书服用几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