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中医应该老于世故吗?

 

钱塘散人

 

成为一个好中医,这是每个中医从业者都希望的,包括我本人。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中医?这却不是那么容易想清楚的。比如,在临床中经常遇到并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矛盾和难题:中医应该老于世故吗?

按常理来说,中医应该通晓人情世故,因为中医认为人的很多疾病是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有些甚至是与其职业、地位、生活习惯、事业境遇、人生变故等有关,作为中医了解患者的这些情况是有必要的、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对症治疗。

但是,中医应该精通人情世故、甚至老于人情世故吗?显然这又与医学本身相矛盾,因为这些是医学以外的事情,如果一个中医把心思过多地放在人情世故上,甚至以此为手段投机钻营、忙于应酬,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学术上超脱地、安静地、深入地、潜心地思考医学本身的问题,以及生命的奥秘和真相,我看现在很多(医)院(高)校的、体制内的、头衔很多、职称很高、社会兼职一大堆的所谓“中医专家”,基本都是误入了这条歧途。

 

但是,不考虑人情世故显然也是不行的!比如很具体的一个问题是:中医为什么不可以主动找病人或主动要求病人看诊?

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中医都会遇到,比如我就经常遇到在某些亲朋好友相聚的场合,听说我是中医高手,有些人就随随便便地伸出手臂来让我把个脉。有时候碍于情面我也会帮着把脉,但是我把个脉要十来分钟,而且把完后可能就轮到我心里纠结了:因为从脉象来说,此人必须吃药调理!否则三五个月甚至三五年后将会出情况,但是对方也许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并不是真的就想看病吃药。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应该纯粹按照医学的角度主动要求对方吃药调理吗?那就把人心想得太简单了!

我怎么开口?难道我说“你(的身体)该吃药(调理)了”吗?也许对方表面上不会生气不会发作,但是心里恨恨地骂道:你才该吃药了呢!

有些情商高、涵养好一些的人也许面子上会假装愿意接受治疗,于是我至少花费一个小时、一番心思认认真真写好药方奉上,估计等人走茶凉时药方已经被丢到垃圾篓里去了!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太多了,尤其是早些年我名气不大(也许水平也未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的时候,比如那些年我跟妻子去山东、北京,在她的亲朋好友圈子里就开过不少这种沉入大海药方。

何以知之呢?很简单,任何一个病人,吃药过程中都会向医生反馈情况的,有的甚至刚吃了一两副就反馈情况,弄得我都嫌麻烦,因为中药后劲大持续作用时间长,吃完药后一段时间机体仍然在继续自我恢复调整,所以我一般都要求患者吃完药后过几天再总结情况用邮件反馈,哪有这么多时间每天向每个病人解释服药的反应?但是有些患者确实是吃了一两副药后就不得不反馈或急于分享喜悦心情的,前者是服药反应很大,有的甚至吃了一副药后每天拉肚子七八次!吓得赶紧来问我,其实这只是机体在药物帮助下排邪(病邪或病理性代谢物)的正常反应,我只能好言安慰一番,后者是吃了一两副药后症状就好了一大半,赶紧来和我反馈欣喜的心情,我当然是随喜赞叹喽!

至少吃完药后症状有什么变化?是不是需要复诊修改药方做进一步调理?这些总应该向医生反馈的吧?但是,那些年开出去的很多药方都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反馈,这些药方十有八九都被丢入垃圾篓了!这些病案没有任何临床或学术价值,一般都不上传。所以我电脑里的原始病案有一千多个,但是网上能找到原始记录的只有九百几十个。

之所以把这些杳无音信的病案保存着,是出于以下的考虑:也许日后由于某种机缘对方又来找我了,比如哪天偶然发现我的某个粉丝正好是其亲朋好友,结果又被这个粉丝带来找我了,那我可以翻一下其“案底”,看看有无“前科”或“历史污点”和“不良记录”,也许某种疾病的最初根源就在十几年前的病案中呢?因为中医是要管人一辈子健康的呀!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的。

古医案中的有些记载甚至有时候令我都感到神奇,记得有个病案中说,某中医给某人看完病,告诉对方:现在我虽然暂时能把你的病治好,但是到了某年某月某日,你将眉毛脱落、鼻梁塌坏而死。到了这年这月的这一天,果然如此而亡!这应该是纯粹根据中医诊断的方法做出的判断,而不是通过什么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四柱八卦、麻衣神相之类的占卦、命理、相学之类推测出来的结果。

还有类似预言患者将于某年某月某日因某病而亡的记载就更多了,甚至让我都感到疑惑:既然能准确看出日后的疾病,为何当初不能把此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可见医药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些疾病可能在当时条件下中医也无法解决,比如上述眉毛脱落、鼻梁塌陷的这个患者可能是麻风病,也许此病在很多年前病毒就已经潜在,所以在脉象中会有体现,但是一旦发病则无药可医。

刚刚前天湖南郴州有个患者来金华找我,翻出他的病案一看:第 33 号!我的最早期患者之一,十年前给他看过。这让我颇为感慨了一番:如果没有最早期这些患者的信任,我哪能一直把中医坚持到今天!当初有不少患者拿了我开的药方弃之不用,现在却经常有患者为了求我一个药方,坐飞机坐高铁千里迢迢从外省赶过来,还奉上一个大红包。

 

记得我曾经和妻子开玩笑说,我好歹算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如果哪天没饭吃了,就到大街上去转悠,看到哪个路人面有病色,就上去一把拉住他说:这位客官你有病,我给你看看吧!把你手里的两个包子给我就行。妻子大笑:人家说你才有病呢!

是呀!如果我这么做,女士也许给个白眼,丢下一句“你才有病”!当然也可能吓得花容失色、落荒而逃了,遇到脾气暴躁的男士也许直接给我一顿老拳。

别以为这是笑话,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很多,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情形基本相似,比如最著名的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倒是比较直率比较负责比较有职业精神,刚看出蔡桓公的小毛病时就直接指出来了,但是却遭致蔡桓公的猜疑,最后当蔡桓公病入膏肓医药已不可为时,只好提早隐遁他乡了。

不仅侯王有讳疾忌医的心理,老百姓也同样有这种心理,比如他会想:你主动要我看病,是有什么目的吧?是你故意把病说得重一些,想邀功请赏吧?或者想:你咒我生病吗?故意吓人吧?所以除非家里至亲之人,我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出哪个人有病的,更不会主动要求他人看病。

由上可见,医生不能主动找病人或主动要求病人看病,其实主要考虑的是医学以外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情商,与医学本身无关,但是,这样做符合医学治病救人的初衷吗?符合佛学慈悲为怀的精神吗?

 

班主任的案例给了我一个教训,促使我反思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医生,真的需要那么精通人情世故、甚至那么老于世故吗?在医患关系方面,为什么不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单纯从医学角度来考虑问题呢?

比如在班主任的案例中,我当时只是对他说:胃的问题不用担心,(治痛风的同时)顺便就给你解决了,痛风比较难调理一些,可能不是几次药方就能解决的。

我觉得这样说应该已经够明确了,但是事实和结果表明这样说还是太委婉,最终还是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

那么当时我为什么不能直接说:痛风虽然比较难调,但是你也得坚持调理,因为它提示的是肾的功能和机制出现问题,发展下去可能是糖尿病,最糟糕的结果可能是尿毒症。

问题是:如果我那样说,会不会让他觉得我危言耸听、夸大其词、故意把疾病说得严重一些呢?当时我心里确实顾虑到这一点。所以痛风问题他只找我看过一次,后来我也没有主动向他提出继续调治。

现在的结果是:胃的问题倒是那一次药方就解决了,至今(到最近这次接到他电话)也没有复发,但是血糖却达到(高端)临界了,也许他日后还会找我调理,但是这无疑增加了调理的难度。

 

我早些年行中医的时候,顾虑比较多(毕竟是自学的无证的),因此有不少自立的规矩,比如八岁以下的小孩子不看,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看。因为老人到了八十岁以上,器官和机能都自然衰退,医药已经不该是主要的选项了,最重要的是能安于当下,等天寿尽时能欢喜归去。小孩子不看是因为小孩子除了外受风寒内伤饮食之外一般不会有什么毛病,一旦有毛病那就很有可能是医药都无法解决的、遗传因素所致的真毛病或业障病,其次是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实在太金贵了,责任太大所以我不敢随便接手。

但是实际上这两个规矩后来都被打破了,有的孩子感冒发烧咳嗽经西医打吊瓶治疗一个多月都不见好,当你看着孩子妈妈那焦急无助又渴望的眼神,能漠然无视无动于衷吗?这只是虚性感冒(正气虚兼外感风邪), 虽然西医打吊瓶一个多月都没用(其实打N个月都没用),但是中医用五副药升补一下正气就能彻底解决了,我在临床中就治过好几个。还有,当子女不辞辛苦为自己八十多岁的父母求医,你能不被他们满满的孝心感动吗? 其实八十岁并非人的自然寿命大限,只要善加调理还是能朽木雕花、添油续命的。

 

那么,我是否需要修改一下规矩,把潜规则改为明规则?也就是说:给人治病的时候,只是从医学角度直接有病说病,不再考虑什么人情世故、不成文的规矩?或者干脆再次打破规矩,认为患者必须治疗的那就建议其治疗 ?或者采取折中的办法:如果对方有病就直言不讳地说出来,让其知道疾病的真实情况,但是不主动建议其去(任何医院)治病,更不会要求其来(找我)治病。

我不能主动要求病人找我看诊,原因正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个理由:怕患者以为我有什么目的。比如,杭州有个白领每次都给一千红包,弄得我每次回杭州时都不敢通知她来复诊,除非她自己主动来预约,因为我怕她误以为我是惦记着她的红包。还有,一些女性患者的触诊也颇让人纠结,比如女性乳腺增生是常见的问题,按程序需要触诊,我怕对方会误以为我想揩油,所以以前这些年问诊时都略过这一环节 ,从不主动问这个问题。但是,有一次遇到一个中年女性乳腺增生患者,因为其主诉的问题就是乳腺增生,我只好口头问了一下情况就完了。没想到她主动问我:不需要摸一下吗?我想很可能是以前她在别的医生那里诊治这个病都要摸的,只有我这个医生不摸反而让她感到奇怪。我只好故作镇静地说:好吧!那就摸一下。其实我内心有点慌乱,当手指触摸到患者乳房时无法自控地心跳加快!这对我来说可不是什么美妙的享受,而是扰动心神的坏事, 说明我俗念未断凡心未泯,大大不利于道行和定力。后来遇到的次数多了, 渐渐地坦然了,现在有时候遇到幼女性早熟的患者,也会要求她解开衣服看看(乳房发育情况)。但是有时候仍然难免心旌摇荡,因为此类患者中有些是年轻的姑娘!

好在我只开药方而不卖药,所以有一点是患者们心里明白的:即使我开的药量很大,他们也知道这是治病的需要,和我没有利益关系。确实,有的患者一副药总量九百多克!如果是我自己卖药,人家肯定以为我财迷心窍了!当然,我有时候开的药很轻,比如有个周岁的小孩子食积,我开的一副药总量只有几十克,同样几副药就解决问题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特意回头翻看了班主任的病案。原来我总共给他看过两次,那次治痛风是六年前的事了,三年多前因顽固性“湿疹”还给他看过一次,其全身皮肤大块湿疹,甚至手背上都有。

最近这次同学聚会,班主任提到铁皮枫斗很好,因为他吃了后湿疹已经好了。但是我心里有点疑惑,据我对他身体情况的了解,铁皮枫斗并不适合他的体质。据我所知,铁皮石斛虽然号称“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因其富含各种多糖,主要作用是滋阴(而且主要是滋胃阴),并无祛湿的功效,相反,滋阴药物过量服用,反而容易助湿。而且,湿疹一般出现在下半身(湿性重浊易犯下焦),而其全身皮肤都有,甚至手背上都有,这显然是因为肺气虚闷不能到达体表所致(肺主皮毛),所以我当年给他开的都是补气扶阳、辛温燥散之品,没有半点滋阴药物。

好吧!就算是铁皮石斛(最近这次电话中得知他吃的是铁皮石斛鲜草)吃好了湿疹吧!只要老师的病好了就行了,管它是什么原因好去的,我就不去追问了,中医还是需要懂得人情世故的。

 

作为中医,还有一些尺度是不好掌控的,比如,在看病的速度和人数控制方面,也有令人纠结的矛盾:如果想保证看病的质量,必须从医学角度严格按程序诊疗,这样看病就很慢,一天最多八个人 (按八小时工作制每小时看一个病人计算),最好一天不超过四个病人。但是如果从悬壶济世、遍洒甘露、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说,则应该敞开接诊,看的人越多越好。

所以,那天我看到同学发来的文章,说方回春堂有个中医最多每天看三百个病人!一时引发我颇多感慨。但是,我接受病人多少是有自己底线的:前提是基本不影响自己平时的生活。如果到了天天要穷于应付临床治病,而没有时间阅读、思考、写文章,那我就得控制临床时间和接诊的人数了 。

 

还有就是,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医药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水平很好的中医,也只能在医学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事,有些疾病(特别是业障病)是无法用医药解决的,否则人就不会有老病死了。

中医讲究“治未病”,指的是在人体的阴阳五行稍出现偏差就适时加以调理使之恢复平衡,把疾病的苗头消灭于无形之中,即消灭在未萌芽阶段,至少也要消灭在萌芽状态,决不任其发展到器质性病变、需要用西医“板斧”在肉体上折腾的地步,尤其是像我这种“三无三不”人员(无职业、无社保、无医保,不体检、不锻炼、不保健),根本进不了西医院,只能靠祖宗的中医药和养生修道这些法门。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像我这样的“三无三不”人员日子究竟怎么过的?其实日子还是能过的,只是没有世俗那么多奢华或不必的东西。

没有职业没有固定收入怎么办?把物质生活压缩到最简单,甚至降低到维持温饱底线。

无社会保障无政府兜底怎么办?只能自给自足守法守规矩,无求于人不给政府添麻烦。

无医保没处报销病老死怎么办?那就练功修道争取不生病,甚至虹化虚化不进火葬场。

不体检是因为西医的那套检测健康和疾病的方法并不靠谱,只要心神无病则肉身不病。

不锻炼是因为体育锻炼与健康无关甚至有害于健康,机体应该维持最低代谢延缓衰老。

不吃保健品是因为机体自有转化功能,心神正常则粗茶淡饭亦足用,所谓养内不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