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应该如何治疗三种世界绝症?
钱塘散人
今天在学堂给孩子们讲课提到“脾主肌肉”时,我顺便给他们讲了 “重症肌无力”,并从原则上分析了中医应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晚上抽空把它整理成这篇中医学术性短文。
众所周知,“重症肌无力”被西医认为是世界绝症,英国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霍金得的就是这种病,如果西医能治这种病,那么像他这样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就千方百计给治好了。
可惜的是他生在了英国而不是中国,如果是生在中国,也许当初根本就不会得这种病,因为肌无力现象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被中医当做普通小毛病给调理好了,即使已经形成这种病,中医也能在早期通过调补的方法把他治好。
西医之所以不能治这个病,是因为在西医的理论中本来就没有“气”的概念,当然也没有“补气”的原则和方法。
其实,在中医看来这个病的机制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所以治疗的主要原则也很简单。
我们知道,肌肉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其能伸缩,肌肉无力则是因为其松弛因为失去张力。中医认为“脾主肌肉”,那么肌肉松弛无力显然是因为“脾气虚”,而“重症肌无力”自然是因为“脾气很虚”!
中医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叫“虚则补之”,所以,“脾气虚”当然要“补脾气”,而“脾气很虚”当然要“大补脾气” !
那么,中医补脾气可以用哪些药物呢?最适合的是白术!所以,治疗肌无力的患者药方中,需要重用白术。当然,还有黄芪、党参之类能归脾经的补气药也要配合使用。
讲到这里,有个学生问我:那么这病是怎么来的?
我知道他想问的是:这病最初是怎么形成?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其实,这个病最初也许只是并不严重的脾气虚,在中医眼里这只是最普通的毛病,当时如果遇到中医给予(以补脾气为主要原则的)适当调理,也许这个问题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根本不可能形成疾病。正因为当时没有及时调理,“脾气虚”这个偏差逐渐加大,就出现了“肌肉无力”症状,其实这时候用中医仍然是能够调治的。
但是,生活在西方国家的患者出现这种症状无法给予早期治疗只能拖着,那么发展下去“脾气虚”的偏差程度就越来越大,肌肉越来越无力,而且肌肉越无力则运动越少,肌肉长时间不运动则逐渐萎缩,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重症肌无力”的结果。
事实上,在我临床治疗的很多患者中,只要我在病案的“诊断”中提到“脾气虚”的,也许都是这种“肌无力”症的最初苗头,如果不及时加以调理,脾气越来越虚,偏差越来越大,最终都有可能导致类似“肌无力”的这种疾病,只是因为有了中医的及时调理,根本不可能让它发展成“重症肌无力”罢了!
所以,生为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中医。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西医嘲笑中医治病不叫治病,而叫“调理”,意思是中医治不了病只能故弄玄虚蒙混地说什么“调理”。
其实,中医治病本来就是“调理”! “调”指的是调整阴阳平衡,“理”指的是理顺机制(气机)。所以中医根本不可能让身体的偏差发展到器质性病变的程度,而是在早期就把偏差纠正过来了 。也就是说,中医根本不是针对西医所谓的“疾病”进行治疗,而是调整机体偏差恢复其正常功能,让疾病自动好转或消失。
我在新闻中看到,还有另外两种疾病也被西医认为是医学中的世界难题、绝症,一种叫“玻璃人”,一种叫“渐冻人”。其实,从理论原则上来说,这两种病用中医也是很容易治的。
先说说什么是“玻璃人”。所谓“玻璃人”,就是患者的骨头很脆,因此很容易骨折,旁人不小心碰撞一下都有可能造成其骨折,或者患者自己打个喷嚏翻个身都有可能骨折,如果不小心摔倒那就有可能造成全身性骨折!所以患者随时都生活在危险之中。
我们知道,骨骼是用来支撑人体重量的,所以非常坚韧!我这里说它“坚韧”而不是说“坚硬”,是因为它不但强度高能承受压力,而且有相当的韧性能抗折断!骨骼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这和它的组成成分有关。
我们知道,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质,钙是一种无机物,和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中的钙一样,比较坚硬但是比较脆,骨骼如果单纯由钙质组成,虽然不容易压碎,但是很容易折断!骨骼之所以很坚韧,是因为其中还有一些有机质,正是这些有机质给骨骼提供了韧性,两者结合使得骨骼又硬又韧!
很显然,“玻璃人”很容易骨折是因为其骨骼中的有机质含量太少!
我们看看野外那些动物死去留下的遗骨就知道了,这些露天的骨骼经过多年的日晒风吹雨淋,其中的有机质已经腐烂分解,留下的主要成分是钙质,所以这种骨头看上去颜色比较白,俗称“白骨”,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很脆,容易折断。
所以,从治疗原则上来说,“玻璃人”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其骨骼成分,增加其中的有机质含量!中医专门有这方面的方法。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骨骼中的这种有机质,和骨骼两端连接肌肉的“筋(相当于西医说的结缔组织、韧带)”的成分是一样的,主要都是胶原蛋白,中医认为这些物质属“阴、血”。又因为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而且“肝肾同源”,所以,治疗上主要原则是对肝肾给予“滋阴补血”。具有这类作用的药物主要有熟地、枸杞子、天门冬、鳖甲、龟板等。
再说说什么是“渐冻人”。所谓“渐冻人”,就是患者的身体逐渐变得僵硬,这种僵硬现象一般先从四肢末端开始,逐渐往上发展到手臂、腿、躯干,直到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也就意味着接近死亡。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渐冻人”症也是可以治疗的,只是机制稍微复杂一些,需要考虑两个原则。
我们知道,人的肢体之所以能运动,是因为其中的肌肉能伸缩,关节能转动,而关节能转动是因为连接骨头和肌肉的“筋”既坚韧又柔软,如果肌肉和“筋”松弛或僵硬失去伸缩性,那么肢体就僵硬不能活动了。那么,怎么保持肌肉和“筋”的柔韧性和弹性呢?
首先,中医认为,肌肉和“筋”能够保持柔韧和弹性,必须气血通畅,对“筋”来说主要是气要通畅,对肌肉来说则气血都要通畅。
气指的是大脑和肢体之间进行沟通的信息,也就是西医说的神经脉冲。血指的是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肢体各处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当然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包括肢体各处搜集回来的废物和垃圾。
正常人的气血是全身都能达到的,如果气血不能到达某些地方,那些地方自然就僵硬无法活动了!
那么,哪些位置气血最不容易到达呢?显然是四肢末端,这里距离动力源(心脏)最远,而且神经血管最细。当然,还有皮肤表面也不容易达到,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个。
那么,气血为什么不容易到达四肢末端呢?很显然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气虚,神经脉冲到达不了四肢末端。二是心脏搏动无力,血液到达不了四肢末端。而且,气和血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中医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即气是血的信息先导,血是气的物质载体。如果气虚和心脏搏动无力的程度逐渐加重,那么僵硬的范围也随之从四肢末端向上发展到四肢和躯体。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呢?
气虚当然要补气!这个很好理解。气(信息)的动力源头其实在大脑,我们所谓补气的药其实都是间接地调节大脑,这个稍稍不好理解一点。这种补虽然进去的是物质,但是并非物质直接到达大脑,而是通过体内神经和经络刺激间接地影响大脑神经元。
那么,心脏动力不足怎么解决呢?
我们知道,血的动力机构是心脏。但是,中医有个理论,认为心脏动力的根源在命门。所以,心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医专门有一种办法是补命门之火!也就是说,中医治疗“渐冻人”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补气,二是补命门之火。
补命门之火最关键的中药是附子。但是,附子被认为是有毒,人们不敢轻易使用。其实,附子是一种中药强心剂,我们主要用的就是其中的强心成分。
不过,附子中确实有一种成分是有毒的,这种成分叫乌头碱,它在附子中是作为一种杂质存在,无法彻底剔除干净。
其实,附子经过炮制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乌头碱都分解掉了,在药方中如果经过适当的配伍,加入干姜、甘草之类的解毒药,那么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八的毒性都解除了。如果再保险一点,熬药的时候单独把附子先熬半个小时以上,那么剩下的一点乌头碱也会分解掉(但是附子的有效强心成分不会分解),这样就很安全了。
中医有个“火神派”就特别擅长用附子,而且敢于大剂量使用,其代表人物是清朝的郑钦安,还有现在四川的几个名中医。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心脏搏动其实包括好多方面的指标,其中两个关键的指标是搏动的速度和力度。我认为中药附子虽然是强心剂,但是更侧重于增加心跳的速度,因为附子主要是补火,也就是中医说的热性。至于心脏跳动的力度,需要结合补气的药物才行。因为单独补火反而会消耗气,中医叫“壮火食气”。补火的同时必须配合相应比例的补气药物,而且一般来说补火药物的比例小于补气药物,中医叫“少火生气”。
但是,在治疗心衰的时候,则不能受此思想限制,必须大剂量使用附子!我在治疗母亲的心衰时,在李可“破格救心汤”主方基础上稍作变通,其中附子用到 150 克! 但是,中药书上规定的附子用量是 3 到 1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