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要心居“中正”
周 文 建
现在经常看到电视中各种养生类节目,一般都是从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角度来说,比如吃哪些食物?怎么吃比较营养?这类似于西方的营养学。稍为高级一点的则会说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充足睡眠、定时进餐等。最无聊最无良的节目则堂而皇之地推荐一些保健品、医疗器械之类产品。
这些所谓的“养生”,比较正规的那些也只能说是“养身”,与真正的养生没有什么关系,那些借养生之名行推销产品之实的就更不用说了。
“养生”与“养身”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养身”只是生理层面的一些注意事项,或者说只是对“肉身”的适当调养。
“养生”则是对整个生命系统的全面调养、提升和完善,它包括道家所谓的“精、气、神”各方面,而其中真正重要的是“养(心)神”,因为“神”控制和决定“气”,“气”控制和决定“精”。 这里需要注意:古人认为“心主神明”,所以古人说的“心”相当于现在说的大脑和意识。
那么,“养(心)神”的关键在哪里?
那年我在工大讲《养生杂谈》的时候,第二课专门讲了“养心贵在虚无”,这是直接从佛家的“空”、道家的“无”、儒家的“无极”这个层次上来说的,没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者未必真的能懂。
如果退一步从佛家的“持戒”、道家的“守一”、儒家的“太极”这个层次上来说,那么,养心的关键是:先要做到让心处于“中正”状态。
何为“中、正”呢?
蒋介石是大家都熟悉的名人,他名叫“中正”,“介石”是他的字。古人都有名有字,“名”一般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中,平时和口语一般用以“字”称呼。“中正”和“介石”都来自易经。“介石”来自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寓意是:新生 事物很弱小,而其所处之地坚如磐石,因此会极其艰难,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续一整天,肯定会缓解,贞固而不作改变则吉祥。
“中正”则是易经中对六爻所处位置的专业术语。八卦的每个卦由三条爻组成(23=8),六十四卦则由六条爻组成(26=64),也就是八卦中的任意两个三爻卦相叠加,得到八八六十四个六爻卦(参与叠加的这两个三爻卦,在六十四卦方阵图中分别称为上卦或下卦,在六十四卦圆图则称为外卦或内卦)。
爻分为“阴爻”和“阳爻”两类,所以底数用2。每条爻所在的位置也分为“阴位”和“阳位”。比如,六十四卦每个卦的六条爻中,第1、3、5条爻(奇数)所在的位置是阳位,以“九”为称呼;第2、4、6条爻(偶数)所在的位置是阴位,以“六”为称呼。因此,每个卦从第1到第6个位置分别称为“初九(一般不叫九一),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一般不叫六六)”,所以易经阴阳之数又称“九六之数”。其中九五是阳位最高,所以皇帝称“九五之尊(九五至尊)”。
“中”指的是八卦每个卦中间的那条爻,占得这条爻称为“得中”。中位只有两个,就是下(内)卦的中位(整个卦的第2爻)、上(外)卦的中位(整个卦的第5爻)。其中第2是阴位,第5是阳位。
“正”指的是阴爻在阴位,阳爻在阳位。比如占得阴爻在2、4、6位,或者阳爻在1、3、5位,都是“得正”。
如果在第2位置占得阴爻,或者在第5位占得阳爻,这是“既得中又得正”,这就是易经“中正”的含义。
《礼记·大学》中,提出个人进行道德身心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身心道德修养的部分,特别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中庸》二十一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由至诚而达到明(明了万事)的境界,这是天性使然;一个人由于(后天学习)明了万事而达到诚(心存恭敬),这是教化的结果。心意至诚的人自然能明了万事,明了万事后的人自然会心存恭敬。
这相当于现在说的对上天要心存敬畏、对社会和他人要感恩、对生活要知足。西方世界就是对上天缺少敬畏,自以为人类很聪明,把自然界当做可以征服甚至肆意凌辱的对象。
《中庸》二十二章接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下至诚,万物尽其性,众生也尽其性,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共化育。
这相当于现在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人类可持续发展之类的理念。
参,通假为“叁”,意为:人在天地之间,天、地、人合称为叁,古人称为“三才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智慧,也是儒家的最高行为准则。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道家说得更简洁明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智慧,这个原则和策略既可以用于养生修道,也可以用于社会人事。
佛家则有 “正知正见,无上正等正觉”的说法,还有所谓“八正道(又名八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按此修行最终才能成“正果”。
无论儒家、道家、佛家,在修心这一关键点上都有一致的要求,那就是心要居于“中、正”。
我们知道,佛、道、儒三家都是洞悉天地宇宙、精通养生之道、彻明社会人事的学问,可以说是集中了东方智慧的核心和主体,既然三家都推崇“中、正”,必然有它极其深刻的道理和依据!
那么,让心居于“中、正”状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知道,东方的养生学问中,气功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我们先从气功原理来说为什么要让心居于中、正。
气功有“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三调”中关键是调心,尤其是高级内功,主要就是调心,比如佛家的禅定,道家的返观内视。
调身的要点是放松,调息的要点是深匀细长,调心的要点是守一。
所谓“守一”,就是把纷飞的杂念都收起来,把心神聚集在一点上。
那么,聚集在哪一点上呢?
要聚集在“中心点”上,也就是事物的“太极点”上,相当于数学(几何学)中三维立体坐标的原点上,万事万物必然都有这么一个点。
比如说,你要把意念守于身体,那就守于身体的中心点上,气功术语叫丹田,这是借用道家内丹理论的概念,认为这里是内丹形成的位置。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分别是“藏神之府、藏气之府、藏精之府”,所以人体有三个中心,分别是“神的中心、气的中心、精的中心”。
如果你还在炼精化气的阶段,那么要守下丹田。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与命门穴连线内入大约三分之一处(前三后七处),这个位置其实是整个人体的“黄金分割点”。 另据有人计算,上、中、下三个丹田分别是头部、躯干、全身的黄金分割点。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女子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和月经的关系,不适合意守下丹田,而应该守中丹田。中丹田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男人在炼气化神的阶段也要守中丹田。
阳气虚沉的人可以守上丹田。上丹田在眉心往百汇穴方向大概内入一寸(前三后七处),这里又称“性宫,泥丸(垣)宫,玄关”等,也是大脑(意识)结构自身的中心点,类似于硬盘的起始位置(1柱头1磁道1扇区)。男人在炼神还虚的阶段也要守上丹田。
其实,道家所说的人体三个丹田,从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很特殊重要的位置,因为这几个位置恰好是重要的神经中枢和内分泌腺体的所在地。比如,西医解剖学发现下丹田包括性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等。中丹田包括甲状腺、胸腺。上丹田以脑中松果体、脑垂体等内分泌系统的中枢为核心,包括整个大脑在内的全部神经体液调节系统。
当然,有些治病的气功,为了让真气冲击病灶或者打通某条经络,需要守某个与疾病相关的特定穴位,这又另当别论。
从潜意识原理来说,原始的意识纷繁杂乱,当你的元神守住中心点,则所有意识都会平复而归于有序化,大脑会处于最清灵的状态,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其工作效率达到最高。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状态下的人体生命信息系统,与宇宙天地自然最为契合, 达到与天地同步谐振的状态,这个时候的生命信息受环境(天地宇宙自然)的阻力最小,因此它能持续振动的时间(寿命)最长。如果生命信息的振动频率不契合自然界的频率,则自然界的振动对生命信息会产生一种“阻尼”作用,大大缩短生命信息的持续振动时间(即寿命)。
这也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状态,佛家“明心见性”的状态。
附:幼儿教育需时时注意正面塑造。
记得有一次我在弟弟家吃饭,侄儿在餐桌边一边跑来跑去,一边嘴里大喊“我是怪兽”!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立刻打断他:我看你长得很端正,是个很聪明的小孩,怎么会是怪兽呢!
这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大事,必须当场纠正!
这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我深知潜意识原理:
如果一个小孩子下意识中一遍遍地说自己是怪兽,久而久之他在潜意识中真的认为自己是怪兽,那么:
他以后的言行举止甚至思维和行事方式都会模仿并真的“怪兽化”,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和后果。
所以,佛家特别讲究平时“正言正行”,甚至要求“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符合潜意识原理的。
儒家也很注重平时的举止端庄、言行规范,从整体上来说这是正确的必须的。
不过,儒家的《弟子规》过于注重形式和细节,对人性发展是一种束缚和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