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济世度人须善巧方便

 

前天,常熟某大公司的一帮高管慕名来访,他们十一点到达杭州,来电话说开完会后过来找我。

我看他们的产品是医药器械,所以打电话问工大药学院的同学有没有兴趣一起见面聊聊?同学说她正好与其研究生们预定十一点半在翔园吃午饭,邀请我到时候拉上客人一起赴宴。因为客人还未定何时开完会,我就带上老婆先去工大蹭午饭。

 

我们到达翔园大概十二点钟,到了门口才临时打电话通知同学,她已经和学生们在吃了。看到我“不请而至”,同学倒也没有意外,站起来向她的研究生们介绍我:“这就是传说中的 …… 说了半句就停住了,学生们似曾相识地看着我,似乎带着一些尊敬。可能同学已经事先和学生们提到过我,所以介绍的时候就“心照不宣”了。一个现实中的大活人竟然成了“传说中的人物”了,看来“钱塘散人”真的成了一个“传说”。

刚坐下一会,我右侧隔座的一个姑娘就向我发问,她说在网上看到一个主题叫“和谐拯救危机”的讨论,问我对此有何见解?

我感到有点意外,心里也有点赞许:现在的小姑娘都喜欢娱乐八卦,难得她平时还会去阅读和关注此种事关人类的大问题!倒是值得我认真回答,只是这个问题没有几个小时恐怕讲不清楚啊!

于是,我从阴阳哲学开始,给她讲和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她又插问“是否应该男主外女主内?”

于是我接着给她讲大自然给予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男女分工、孔子“男尊女卑”的错误认识遗害中国两千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男女平等思想、清代兰溪籍戏曲家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阴阳互补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等……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衰弱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我又给她讲近代相关的中国历史、东西文化的冲突、工业文明的弊端、人类社会的出路 …… 一直讲了将近两个小时。

因为是小众之间即席讲,不需要担心她们考试和学分的事,所以我的思维和语速都相当快,可能我讲一个小时的信息量相当于一般人两三个小时。她们大概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讲法,很安静很认真地听着。 

工大同学已经是博导、教授,她可能也看过了我99年放在网上的那部书稿《太极宇宙论》,若有所思地对我说:你的那两个理论预测倒是值得认真研究一下。她指的一个是氨基酸密码的二进制规律,另一个是对未知的(主族)化学元素理论预测。

这个话题太大太专业,超出刚才女生提问的范畴,我没有正面回答。

其实,我的那些理论预测岂止是“值得认真研究一下”?如果谁能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其中的任何一项预测,都可以轻松地把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比如,DNA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而氨基酸密码子则是基石中的基石,目前西方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61种密码子。但是,按照中国的太极阴阳哲学和易经的二进制规律,密码子必然有 64 种,否则不符合宇宙的基本哲学和数学规律。剩下还未发现但是必然存在的这三个密码子中,如果谁能通过实验发现并验证其中的任何一个,就有资格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而且在生物学的这个领域中,这样的机会最多不超过三个了,因为总共只剩下三个未知的氨基酸密码子,不可能有更多的密码子。

同样道理,元素是化学的基石,主族元素则是基石中的基石,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西方化学家已经发现了其中的58种主族元素。但是,按照中国的太极阴阳哲学和易经的二进制规律,主族元素必然有 64种,否则不符合宇宙的基本哲学和数学规律。剩下还未发现但是必然存在的这六个新元素中,谁能够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轻松地把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在这个领域中这样的机会最多也不超过六个了,因为总共就只剩下六个未知的主族元素,不可能有更多的主族元素。

同样道理,粒子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石,基本粒子则是基石中的基石,在物理学基本粒子序列中,西方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其中的60种。但是,按照中国的太极阴阳哲学和易经的二进制规律,基本粒子必定应该有 64种,否则不符合宇宙的基本哲学和数学规律。剩下还未发现但是必然存在的这四个新粒子中,谁能够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轻松地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在这个领域中这样的机会最多也不超过四个了,因为总共就只剩下四个未知的基本粒子了,不可能有更多。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就是通过艰苦的实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新元素,并因此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杨振宁不过是发现了某个基本粒子,就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于物理学场论中著名的“李杨(规范场)方程”,其实更多是李政道的功劳,所以当时命名的时候就是叫“李杨方程”而不是“杨李方程”,只不过杨振宁争名夺利,而李政道则懒得与之计较。

按照西方的评价标准,我周某人自己显然不可能得任何诺贝尔奖,因为,按西方科学的评价标准,任何理论预测都要求有实验验证,而我只是用最基本的哲学思想进行理论上最严密的推理。但是,我的这种思想和推理,将来能启发和培育三个诺贝尔生物学奖、六个诺贝尔化学奖、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生物密码子、主族化学元素、物理基本粒子都必须是 64 个吗?因为宇宙是以二进制方式演化的,目前演化到了第六阶段,即: 

20=121=222=423=824=1625=3226=64  。其中  20=1 表示万物未分化的“太极”。

所以,古人在易经中也用二进制推导到第六步,得出 64 卦,就足以涵盖和解释天下所有事物了。

 

向我发问的这姑娘是山东人,在读研究生三年级。刚才听讲的过程中,她说她认为人之初,性是本善的。她这个问题很大,这时饭局快要结束了,显然来不及回答。于是我转头对同学说:等下我们一起去见客人的时候,你把她也带上吧!

吃完饭电话联系客人,对方说要三点多钟才能过来。于是我和妻子、同学、这个女生一起回到校园内,在一个小卖部旁边找了个小桌子坐下来,我接着给她们“讲课”,又讲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一个青年走到我旁边来主动请教问题,他说刚才一直在我身后的座位上听讲。小伙子自我介绍是工大某学院的老师,也是中科院计算所毕业的博士,杭州人。看来我讲得有点“忘乎所以”了,没注意到身后的小桌边还有个中科院博士也在听讲,想不到我竟然“扪虱倾谈惊后座”了!

我们又聊了一会,起身到楼上同学办公室,我邀请小伙子也一起上楼接着聊,当然还是由我“主讲”,小伙子和小姑娘也偶尔插问,又聊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因为还要上课起身先告辞了。我则接着给留下的几个人讲,又讲了将近两个小时,快到六点钟了客人才到。

于是再回到翔园餐厅,客人相互介绍并分发名片。我抱歉地说:我没名片,平时遇到有人要名片,一般就告诉对方我的网址。人事经理摆摆手:你当然不用名片!你的脸就是最好的名片!重新入座,继续聊天,当然还是我讲得最多,真可谓:口若悬河惊四座,谈禅论政话当前。六点半同学起身去上课,我们继续聊,一直快到八点钟才结束。

对我来说思维、学识、口才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嗓子吃不消。整个下午我已经滔滔不绝连续讲了将近八个小时,嗓子又开始沙哑了。其实,接待这拨客人才是今天的正式任务,前面的六个小时讲得太多了。

 

比较难得的是,这个人事法务经理对传统文化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思想看法,算是个真正识货的主儿。他让我千万不要去当官,说我这样的人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潜心做学问,将来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不可限量!他说最担心的是世俗的事务影响使我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他说穷点没关系,季羡林也很穷,但是这并不影响高官巨贾社会名流踏破他家的门槛。 在得知我这两年经常在乡下家里陪母亲时,他猜测中又带着肯定口气说:在乡下家里陪母亲的那段时间,应该是你的学问突飞猛进的时候吧?

是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智慧和价值都很高,很值得我们去发掘、继承和弘扬,如果把祖宗几千年积累的宝贝给弄丢了,这是我们作为子孙后代的不孝呀!

难得他有这么高的觉悟和认识,我看他大约比我小十岁左右,那个研三女生则比我小二十岁左右,他们接触真正的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但是他们内心似乎都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天然需求,这应该就是几千年积淀在血脉中,甚至已经固化在 DNA 中无法抹去的民族和文化印记。

 

那个研三女生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可能是她在一些启蒙读物中读到过孟子的这句话,比如《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观点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成为主流。可能是中国人天性比较善良,也可能是封建统治阶级出于愚民的需要,所以喜欢宣扬和灌输孟子的性善论。其实,这种选择性灌输和教育,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人民来说却有不利的一面!最主要的是,经过这种精神麻醉教育的国民,对人性中的恶缺少必要的警觉和防范,面对敌人则缺少必要的狼性和斗志,也许这就是毛泽东坚决把传统文化当“四旧”打烂的原因和动机?因为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血与火的教训太深刻了!不能让中国人民再当绵羊,否则在西方列强面前还会继续吃大亏!

可能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国民的教育是“人之初,性本恶”,所以他们的法律、他们的“三权分立”制度都是建立在防止人性作恶的基础上。美国的这种思想观念是有其依据和源头的,比如,三千八百年前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莫拉比法典中,就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基督教《旧约全书·申命记》中,摩西也颁布了相同的条文。

很显然,抱着“以德报怨”思想的中国人显然会吃亏。

 

其实,上述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在中国古人关于人性的思想中,实际上有比较全面、完整、深刻的三种观点,其中孟子持“性善论”,荀子持“性恶论”,告子则认为“性本无善恶”。参考佛学的思想来看,我认为告子的观点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人性之初,本无善恶,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一个人是向善还是向恶,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人之初”的时候。

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一片空白,并没有什么是非善恶观念,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逐渐形成是非善恶观。所以,能否成为一个人格和心智健全的人,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其孩提时期。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这张纸上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画,最初如何落笔很重要。

所以,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其生活环境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叫“孟母择邻”,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小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三次搬家的故事。

孔子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道理也相似。孔子还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不过,孔子说的应该是长大以后的情况,这时候人生价值观念都已经形成了,他还是要谨慎选择生活和定居的环境,可见生活环境对大人也是有影响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还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就是说,佛性和魔性同时存在于人性中,即使人已经长大了,人生价值观念已经形成了,仍然必须时时谨慎地守护着佛性,不能让潜藏的魔性跑出来作恶。禅宗把这件事比作牧牛,假如你的人性是一头牛,会耕田拉犁干好事,也能吃掉麦苗踩坏庄稼甚至伤人,你作为主人必须时时看护好自己的牛。

道家也是认为人性本无善恶的,但是它从天地宇宙的规律观察,认为人性都有向善的趋势。所以道家有句话说:天有好生之德,地有化育之灵,人有向善之心。所以,《道德经》的上半部讲天道,也叫《道经》,下半部讲社会人伦,也叫《德经》,合称《道德经》。老子向天地之道学习做人的道理,并把天道运用到社会道德教化中,所以《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潜意识理论来说,人脑中原始的意识是散乱的中性的,善性恶性意识都存在,关键是要抑制和消除其中的恶性意识,保留和强化良性意识,并使意识规范化有序化。

所以,学佛也好,修道也好,反观和辨别自己的意识很重要,一旦发现有恶性的意识或念头产生,应该立刻把它压下去,千万不能让它跑出来作恶。比如说,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人,在荒山野林遇到一个陌生的、漂亮的、迷路的小姑娘,是给她淡水干粮努力带她走出森林,还是丢下她不管不顾甚至满足淫欲伤害她?这就是辨别此人是佛还是魔的时候。

 

青少年很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是必须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他们能接受的观点来传播。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也应与时俱进,济世度人也须善巧方便。

“刻舟求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吕氏春秋·察今》中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变法的必要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佛学,都需要适应和切合时代的特点,而不能墨守陈规、高高在上、孤家寡人,否则就起不到它们应有的作用。

曾经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佛祖还在世,他将如何度今人?假如佛祖他老人家还在世,面对当今社会众生,尤其是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他将会采用什么方式来度化他们呢?

我也相信佛学是好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科学更接近宇宙真理,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普通民众难以接近和理解其根本教义,现在的青少年更不可能对它来电。一种宗教或文化,如果众生根本都不愿意接近,那它如何能教化众生呢?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只是贵族士大夫精英阶层的专利,平民大众并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它,正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把传统文化从高处拉下来,让普通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所以,我的观点是:就算我自己已经精通佛法,想要普度众生,也要与众生打成一片,在现实生活中随机说教、随缘度人,而不会拒人于千里,或者板着脸只会理论说教。

苏格拉底被比作“西方的孔子”,他也提倡“有教无类”,而且给予免费教育。他的教育理念有个很大的特点:他声称自己并没有智慧,智慧和答案本来就在学生自己脑子里,他只是象助产士那样帮助学生把智慧 和答案引导出来。这类似于佛祖说的“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妻子分歧很大,我经常说她是“佛呆子”,这可能与我们的学习风格和思维特点有关,她习惯于一门精进、心无旁骛、笃信不疑,我则喜欢博览群书、神游八荒、质疑一切。

其实,我在二十年前高中毕业后,就已经阅读了一些佛教(主要是禅宗方面的)的书籍,并真正地领会了其精华和核心思想,接受并在生活中践行其教义。另外,十八年前我就已经实修了道家内功,并在两个月之后就打通了督脉,身体和思维都因此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而且受用至今。

前不久与妻子一起吃午饭时,偶然聊到人的来世(下辈子)。我说:我下辈子肯定能往生天人之国的。她问我为什么?

我说:我一辈子没干过坏事,只是在女人事情上犯过小错误,而且都是我吃亏,因为我是诚心善待别人的。她说:破色戒这是学佛者的大事,怎么能说是小错误呢?

 

其实,真正的佛法(不是佛教),也称为禅(思维修),本来是没有文字的,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里佛祖所传的就是真正的佛法,迦叶尊者就是禅的初祖,而后传至二十八代达摩祖师。达摩在一百多岁的时候把佛法传入中原后,产生了八大派别,其中禅宗就是达摩真传。禅宗传到第六代慧能时,就已经非常接近生活,并不讲究各种形式仪轨和戒律,而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顿悟”。慧能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到了南宋时期临济宗(禅宗五宗七派之一)的宗昊禅师,甚至说出了“饮食酒肉,不碍菩提,行淫行盗,无妨般若”的话。

历代得道成佛的人物中,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是济颠和尚,民间俗称“济公”,济公整天疯疯癫癫的像个乞丐,但他在游方行脚的过程中总是惩恶扬善、随缘度人。帮助老百姓提高觉悟,必须先让老百姓接受和认可,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然后在生活过程中循循善诱,才能引导和度化众生。佛学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否则只能成为有闲阶级装点门面的摆设。

 

附:周恩来诗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一)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把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