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西湖边,闲坐晒太阳
钱塘散人
今天(周五)早上忽然有三个想法:
一、让眼睛休息半天
天天没日没夜地看电脑、看手机!
最近感觉用眼过度有点吃不消了!
再这样下去估计人没老眼睛瞎了!
今天天气好决定提早半天回杭州,
一个人到西湖边坐坐走走转一圈,
让眼睛好好地放松一下休息半天。
二、让电脑休息一天
天天连日连夜地开着笔记本电脑,
上次药方才写了一半忽然罢工了,
以为是常年超负荷运行电脑坏了,
还好只是虚惊一场电脑并没有坏,
可能是电源没插好电板用断电了,
今天决定不开电脑让它休息一天。
三、让肚子休息三天
天天一日三餐一顿不落不饿也吃!
最近感觉吃得太撑了肚子鼓鼓的!
决定不打招呼不减食直接饿三天!
要让肚子也好好空几天休息一下,
等到肚子撑坏肠胃罢工就麻烦了,
肠胃填满后脑子也堵死那就完了!
(钱塘散人注:不说辟谷而是说饿三天,因为辟谷以七天为进阶,最少也要七天)
睡个懒觉起来,临时到金华高铁站买票,到杭州东站已经下午一点钟,现在的交通枢纽设计真是合理高效又人性化,下火车可以直接进地铁,下雨天都不用带伞啊!
出了地铁口,艳阳高照,几年没来过这里,感觉一下子不认识了:平海路拓宽了好几倍!地上都铺了切割精致的青石板。
往右不过百米就是西湖边的三公园,从三公园右转向六公园方向走了一小段,看见树下有空着的三人座长椅,窃喜:这么好的天气,这么好的位置,在杭州西湖边,竟然还有空椅子!
今天的天气大概等于成语说的风和日丽。记得刚刚上周杭州气温还是在零度上下徘徊,前天看到新闻中说这几天有22到25度!这种变化幅度早年是不多见的,显然全球变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未来天气反复无常如坐过山车的现象应该会经常发生,去年中国有个城市竟然在一天之内经历了“四季的气候”!
就这样在西湖边的冬日暖阳下安静地坐着,懒得想平日那些烦心事,也不想看手机。当然,其间有患者微信咨询抓药、服药、药后反应之事,还是得耐心地给予答复。
右侧一棵树下,用低矮(差不多二十厘米高)的栅栏围着一大块隔离区,里面铺满了褐红色长颗粒状的人造石(或者叫人造土),里面有好多麻雀在觅食,还有几只白鸽子,栅栏外边围着一些人,有几个小孩子把小块面包、爆米花丢进去喂鸟。
树干上一只松鼠头朝下东张西望地犹豫了一会,终于经不住诱惑,跳下来与鸟儿们一起吃面包屑,引得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看起来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麻雀见了我们小孩子都飞得远远的,哪敢在这样近距离在孩子们面前悠闲地啄食面包?那不是找死啊?即使把鸟窝藏在高高的墙洞里,也会被我们搬个梯子掏出来!有时候是尿蛋,有时候是红红的、浑身光秃秃雏鸟,有时候是刚刚练飞的小鸟,现在回想起来真实罪过!据说现在麻雀也成了保护动物,抓麻雀也是犯法的。
鸟儿们可能不知道人类已经有了动物保护法,更不知道它们脚下踩着的是人造石头,嘴里吃着的是人造食物,旁边围着的是人造栅栏,甚至树干上缠绕着的也是人造藤——伪装成藤的景观灯供电线!
这种人造石在北方城市比较常用,主要是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如果树根边是天然的泥沙,一旦刮风就容易扬尘,树根周边铺上这种如一节手指大小的人造石则能保护下面的天然泥沙不会被风吹动,而且能大大减缓树根水分的蒸发。其实,浙江气候湿润多雨,一般树根周围的泥土比较潮湿,不需要铺这种人造石。
中国城市化的时间并不长,较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迁移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管理的很多方面都是在学习中摸索经验的。城市园林部门也未必很有经验,比如用于城市绿化的苗木,本来应该以常绿灌木为主,即使搭配一些乔木作为行道树,也应该选择树形小、生长慢的种类。
但是,很多城市普遍栽种着法国梧桐,其实这种树根本不适合作为城市绿化品种,尤其不适合作为行道树!一是树形难看,二是生长太快,三是落叶乔木,到了秋冬季节,大大增加环卫工人的劳动量。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这种悬铃木有一种令人讨厌的特性,每年初夏(大概三四月份)世界其球状果实成熟炸裂,短针样的种子带着毛絮到处飘散,要持续一个多月。除了大大增加环卫工人的负担,还会让不少市民感到困扰,轻则钻入眼耳口鼻,涕泪横流;严重的,还会诱发哮喘等疾病。据说,到了这个季节,南京主城区每天扫出来的这些毛絮就有七八十吨!
不知什么时候我左手边的空位置上多了一对中年夫妻,男的坐在椅子上侧着右边脸对着太阳,女的弯着腰站在旁边,眼睛凑近男子右耳边在陶耳屎。
也许是受此影响,我也感觉耳朵有点痒,解下钥匙串上的耳挖子自助掏耳屎,果然从右耳掏出谷壳那么大的两个小片,放在手心对着阳光观察了一会。又从左耳掏出了似乎更大的两片,本来想看看自己的战果,但是没有接住掉地上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地面,而是用很好的方木料搭建的平台,木料之间有手指宽度的缝隙,两片耳屎正好掉了进去!我不甘心,蹲下身子打开手机电筒对着缝隙照了半天也没找到到,因为木料是悬空的,下面都是各种垃圾。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在露天的公共场所做这种结构?而且现在城市的公园里还挺多,可能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脚感。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合理的,一是木质平台成本更高,二是木料露天风吹雨淋日晒没一年就腐烂了,即使做过碳化防腐处理也坚持不了几年,三是下面的垃圾无法清理,更容易藏污纳垢。四是万一掉个钥匙之类的小物件进去,那只好“望地兴叹”了,或者 想尽各种办法掏钥匙。
扫兴地站起身,忽然发现头顶的树枝上站着几只麻雀,正在快乐地抖着羽毛!就算你们受保护了,也别太嘚瑟啊?抖抖羽毛问题不大,可千万别拉屎啊?今天我可是穿着人家送的新西装呢!还是赶紧离开为妙。
看到靠近马路的那一边有一排路边小摊,售卖各种出人意料的小产品、小食品,但是一路逛到头,也没有看中哪一样。
现在对外物的兴趣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对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淡,倒是临床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反而能引起我的兴趣,尤其是患者服药后反馈效果良好,那时最有成就感、最开心!因为人体这么复杂的有机体大系统,出现了疑难的问题和偏差,竟然可以通过一套简单的方法给予纠正,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觑!易经的繁中取简思想非常管用,无论是对宇宙现象、生命机能、社会规律都能囊括。
一路走过六公园,来到断桥边,我忽然忘了这是白堤还是苏堤?沿着里西湖边漫步前行,湖边支着几架碗口粗、长筒装的大相机,几个老头在相机支架边闲坐着聊天。我看这个季节的里西湖空荡荡的并没有什么可供拍摄的东西,即使残荷败叶也几乎看不到了,也许他们在等什么鸟儿出现吧?据说西湖可见几百种鸟类,还有鸳鸯。也许他们就是摆个相机装个模样,其实是出来晒太阳。
由于天气好,今天外西湖上的游船很多,一派欢快祥和的景象,似乎中美之间剑拔弩张的贸易战、科技展、金融战 …… 与这里没有任何关系。
我想,可能当初的南宋小朝廷也觉得北方金、辽、蒙之间的金戈铁马与他们没关系吧?却不知生死的关系正是来自看似遥远的北方。
根据历史经验,在和平时期,唱赞歌、粉饰太平的声音似乎更受当局者欢迎,也更受普通百姓的欢迎,最近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如此。
我学着用微信的一年多来,经常在班级同学群中转发一些文章资讯,主要的两大类内容是反美和挺中医,而这两项都是不受大家欢迎的内容。平时有些争论倒也不惧,基于打通任督二脉二十多年的功力、平时博览群书的习惯、浙大新闻本科的专业,我的学识、思维、口才对付这类辩论轻松自如甚至游刃有余。比较倒胃口的是:其中有个“美粉”辩不过就出口骂人,而且满嘴污言秽语几乎成了习惯!
本来已有X同学多次劝我没有必要在这事上浪费这么多精力,可以在中医方面多花点时间。这个劝告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一直没有 下定决心。不久前发生在同学群里的一件恶心事,终于促使我下了决心:退出了所有的微信群(而不仅仅是同学微信群),远离这些费时费力又招人嫌的争论。
但是我保留了亲友和患者们的私人微信,因为现在大部分的患者都不用邮箱而用微信,患者们向我预约看诊、我给她们发药方、他们反馈服药情况、咨询相关问题等,都通过微信这种移动互联网平台。当然,我平时写药方、写文章仍然得用电脑,只是通过电脑版微信连通手机微信平台,并通过微信的文件传输工具在两者间互通文件,结合电脑的写字板功能,用起来非常方便。
我退群不是为了一时躲避什么,而是真心求清净,属于永久性、全面彻底地退出所有群。退出后的这段时间,确实感觉清静多了,否则每天都要习惯性地上去看看。这期间X同学已经好几次劝我回同学群,我都耐心和他解释为何不想再回去的道理。最近有一篇关于美国打压中国的最新资讯,我很希望同学们和亲友们都能看到,所以特意请X同学帮忙转发到同学群,X同学又借机劝我回同学群,并发来邀请拉我入群。我还是坚持不入,理由如故。
继续往前走,天色渐渐暗下来。到了一处稍宽的场所,往右边一看,赫然写着“浙江省博物馆”,颇觉意外:我在杭州生活了十五年,怎么不知道这里有个浙江省博物馆?
博物馆的种类应该比较多,有的是分类的,比如自然科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记得在西湖文化广场那边有个浙江省历史博物馆,那么这个以浙江省命名而且不分类的博物馆是什么来头呢?
一看时间已经四点十五分,走到大门左侧向工作人员问了一下闭馆时间,一个老阿姨说四点半停止放游客进场,四点五十分开始清场。我问她门票多少钱?她说是免费的,并告诉我那边有个乾隆时期的文澜阁,可以过去走马观花看一看。
场馆比较小,正对大门一栋旧式三层楼,进去上上下下转了一圈,三层橱窗里陈列的都是陶瓷器,最早有一万一千四百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有商周时期的,一直到明清时期的。我只能走马观花浏览一番,也看不出来什么名堂。
总的感觉是越早期的那些做工越粗糙,而且很多本来是残片,用现代的胶水重新粘合在一起的,越到晚期做工越精致,明清时期的瓷器与现在我们用的差不多。
另外一个感觉是:即使一万多年前的陶瓷器,现在看上去色泽和原来差不多,并没有变旧的感觉,这点与那些出土的古代金属器具(比如青铜器)完全不同,后者会有明显的变旧的感觉,因为金属是单质,具有还原性,其性质是不稳定的,容易被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氧气所氧化,即使是排列在铜后面活泼性低、性质比较稳定的金属,也是会缓慢地被氧化的,年代越久远则被氧化程度越大,比如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变成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又叫孔雀石。金属之所以普遍地作为工具和器物,是因为它有一些特性,比如 质地坚硬,加热则变软具有可塑性。陶瓷器之所以成为器物,则有其更适合的特性:用来制作陶瓷器的基本材料黏土本来就是化合物性质比较稳定,而且很容易在常温下塑形,经过高温烧结后,质地变坚硬,适合作为器物,而且经过高温氧化后产生新的化合物性质更加稳定,几乎可以达到亿万年不变性的地步!其实这不是好事。
自从人类懂得通过物理(早期)、化学方式制作新材料以来,一直追求的是如何更坚固、如何更永久?在人类活动早期人口很少的情况下,这看不出什么问题,甚至中国的瓷器是全世界争相求购的宝贝!但是,越到现代社会,地球上人口密度越大的情况下,这种追求的弊端就越发明显了!因为这些人造物不容易、甚至完全无法降解(比如瓷器),终究都成为地球上永久性的垃圾。除了历史上一直在用的陶瓷器,在这个问题上,现代社会大量制造应用的一些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高分子塑料等,都会带来很大的后续问题,单单一个高分子塑料垃圾的危害问题,已经让科学家们头痛了。据报道,现在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地球最边缘的南北极、地球最高处的珠穆朗玛峰都已经被塑料垃圾污染!甚至我们饮用的自来水中也有大量的塑料微粒,人类制造的东西,最终都回到了人体,一旦血液中、甚至人体细胞中大量充斥者这种塑料微粒,估计离死期也不远了。
现在西医还在发展一种宣称更高科技、实际上更恐怖的做法:制造大量纳米机器人释放到人体血液中,帮助清理血液中的垃圾、毒素、癌细胞。
问题是:这些机器人对人体血液系统来说,本身就是垃圾、毒素、外来物,人体免疫系统肯定会奋起反击,试图杀灭这些不可识别的入侵者,人体内如果被置入几百万个这类纳米机器人,估计这个人会天天发高烧,甚至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彻底崩溃!
从三楼下来的时候已经四点四十分了,往右边有一个更小的两层楼,是雷峰塔历史和考古展览,转了一圈没有什么看头。
再往右边应该就是文澜阁了,习惯性地向门口的保安问路。这个老头大概想早点回家抱孙子,叫我不要进去了,说是要关门了。我看了下手机,告诉他现在是四点四十三分,还有十七分钟才到关门时间。老保安不耐烦地说:你进去到时候我怎么找得到你啊?
被他这么一说,我被唬住了,以为里面很大,因为文澜阁是四大藏书阁之一(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里面很大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难得来这里一次,来而不入非礼也!从门洞看进去有一条直直的走廊,我认真地对老保安说:那我就进去站在走廊和大门那边看看吧!
老保安拗不过我,以无理的口气说:那我在这里等你两分钟(意思是让我两分钟就出来)。我走进去一看:这老保安根本就是虚张声势嘛!因为里面很小,根本用不了两分钟。
走廊右侧是一间老式的木结构房子,虽然有两层(类似于楼下天井楼上回廊式结构),但是楼上不能上去,楼上楼下都摆着整排的封闭式的木质书柜,表面油漆已经发黑,外面写着“钦定四库全书”。里面还有一男一女两个老保安。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库全书啊?而且是乾隆时期的印刷版,应该是竖排、线装、字体比较大的,也不过这么一个小楼就够存放了。问女保安书是否还在?她说书已搬走到浙江省图书馆,这里只留下柜子供游客参观。
《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由纪昀(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 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 3500 多种书,7.9万 卷,3.6 万册,约 8 亿字,不可谓不多。
可就是这么一部浩大的汇编工程,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甚至是废品!
乾隆好读书不假,此人还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高产诗人陆游也才写了七八千首诗),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传世之作。
乾隆想要学习朱棣编撰一部汇总中国文化的作品,但却没有永乐帝的胸襟,加上乾隆时期满清刚刚入主中原不过百年,深感书中各种异己不利思想有碍政权稳固,为求销毁彻底并稳定民心,以修撰《四库全书》为名鼓励民间献书。
对所征之书,凡清朝皇帝著作及其命写的图书,列为“应刻之书”,除收入《四库全书》外还要刊刻发行;凡有利于统治的图书,列为“应抄之书”,收入《四库全书》。
凡不符上述两条标准者,又不在禁止之列的,列为“存目图书”,只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保存书名;凡不利于统治者,编入“禁毁书目”,禁止流传和销毁。凡戏曲、小说皆不录。
据相关学者考究,在《四库全书》编撰期间,被销毁的书籍总数多达一万三千六百卷,其中图书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余块。甚至连明朝的档案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和销毁,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被销毁,不少残存的书籍档案被系统地进行人为的篡改。
也就是说,被焚毁的书籍,比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数量还多!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破坏之大,远远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的是哪些书呢?据记载烧掉的只是《诗》、《书》、百家语和史书这些歌颂春秋之前施行分封制国家的书籍,并没有烧毁医药、算卦、农业方面的书,而且那些儒家经典只是要求民间不能传阅,官方是可以阅读和收藏的。另外,坑杀的也只是一些方士、术士,并非真正的儒生。
还有,在庚子战乱中,清军为了火攻英国公使馆,在焚毁附近的大片民居之后,也纵火烧毁了翰林院,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付之一炬,包括卷帙浩繁的各类珍藏古籍善本,其中有价值无可估量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
其实,自文字出现以来,尤其是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来,以书籍方式记载的人类文明成果数量加速增长,这还不包括以各种器物(文物)方式存世的文明成果,所以,就算你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终其一生也看不完这些东西。
到了现代电子媒体出现后,知识的发展和存储更是爆炸式、几何级数地增长,就是再借你十辈子也学不完所有知识,更何况在你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也同时在快速增加。
所以,现代社会下学习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选择性地、归纳性地学习,而不能被淹没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其实是次要的,现代社会电子化信息更是可以临时检索,而且非常容易,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比如学习中医,如果学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还是淹没在汗牛充栋的中医文献中,还是只会套用前人的药方,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甚至不会自己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不会自己组方,那你永远成不了大师!
所以,我经常想:当初说积累三百个病案就金盆洗手,准备写《中医全科论》,当时 W 同学说三百个不够,最少三千个。现在已经积累到一千六百多个病案了,那么,真的积累到三千个病案后,是否该真正地金盆洗手、安心地续写中医全科论了?或者至少是截止不再接受新增患者了?否则,作为临床医生恐怕永远有治不完的病人啊!而且基数越大,总数增加也越快, 因为现在有微信之类的即时通讯工具,信息传播很快、人与人联系很方便,如果一个中医真的已经登堂入室、窥破医道、身怀绝学、药到病除,我相信用不了几年就会穷于应付临床、终身不得闲暇了,那么这个中医百年以后怎么办?谁来为后世的人们消除病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总结经验、著书传世,使后世有更多良医,这比眼下多救治几个病人更重要。
至于博物馆中这些实体器物,更是没有必要刻意去观看,有机会的时候顺便看看就行,因为这种方式学习知识,一般是需要实时实地,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效率很低。如果都以这种观看实物的方式学习,那么,估计再给你一百辈子、让你活千岁万岁也看不完!
据2003年开始的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在当时的2300座博物馆里,国家登记在册的文物总数1200多万件,仅仅故宫博物院就有藏品210万件(北京150万件,台北65万件)。
法国现有博物馆近5000座,馆藏文物约2亿余件,将近是我国馆藏文物的20倍。英国现有博物馆3000余座,馆藏文物约1.8亿件,是我国馆藏文物的15倍。
美国更牛!美国现有博物馆8000座,其中,仅1964年建立的美国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多达1700多万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8000多万件,美国斯密森博物院系统收藏文物藏品更是多达1.3亿件。这个只有200余年历史的移民国家,仅此3家博物馆的文物藏量竟是中国全国文物总数的10.8倍。不知道他们这些文物是从哪里来的?
出了浙江省博物馆已经五点钟,右边还有一个西湖博物馆,已经关门了。
再旁边的中山公园还开着门,走进去一看,里面很小,纵深不过百米即到小山脚下,应该也没有什么看头,就出来了。记得那年梁老师带我到北京故宫玩,正好两会期间故宫不开门,顺便到故宫西侧的中山公园转了一圈,比杭州这个要大得多。我猜测:全国各地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山公园”应该不少。
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看了看湖对面的三公园,目测已经绕西湖走了半圈了,本想回去的时候直接打车到武林小广场乘 2 路公交回农科院,没想到这个位置竟然只有两班中巴车,一班到万松岭那边,一班是环湖南线,而且等了半天也没见发车,旁边出租车也很少看到,干脆步行到武林小广场吧!
本来打算从今天开始把自己饿三天,路过龙游路夜市看到很多小吃摊,忍不住买了一个干菜薄饼,走过武林路夜市,看到一家很小的路边店卖山东杂粮烧饼,忍不住又买了一个。走到武林小广场,已经六点半,也就是从浙江省博物馆出来又走了一个半小时,如果加上返程的这些路,应该差不多等于绕西湖走了一圈了。
走了这么长时间、这么长的路程,唯一遗憾的是竟然没有看到一个美女!就连妆容美女都没看到,更不要说清水芙蓉、丽质天生的素颜美女了。不知道是自己的审美观改变了?还是美女真的越来越少了?美女越来越少是因为食品人造、环境污染了呢?还是因为社会浮躁、人心浅薄了呢?毕竟是山水养人、相由心生嘛!
记得上一次在去看 L 老师的塘萍路街头偶遇一个美少女,那好像已经是半年多前的事了,在天堂城市杭州尚且半年看不到一个美女,以后还是死了这份色心吧!日后还是注意看看有没有才女吧!
前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易中天写陈寅恪往事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三百年出一个、教授中的教授”陈大师,晚年花了十年的时间,写了洋洋八十万言的巨著,竟然是为秦淮八艳 之一的柳如是扬名立传,书名《柳如是别传》(原名《钱柳因缘诗释证稿》)。陈大师又曾写过《论再生缘》一书,也是以史家大手笔为杭州才女作家陈端生立传。陈大师还写过历史上好多巾帼英雄、女中豪杰,晚年甚至曾多次暗示女人比男人有见识 ……
(钱塘散人注:昨晚可能走的路比较多,回来后稍觉困乏先睡下了,今天凌晨起来写此文,还好上午约的几个病人临时有事过不来,下午有病人,明天上午有病人,明显下午回金华那边有几个病人,现在想悠闲地写 篇文章都不容易了,更别提写大部头的《中医全科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