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无圈的生活,转发的规则

钱塘散人

 

一、 无圈的生活

    人在社会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则:必须加入或参与各种圈子,才能混出好日子,俗称“混圈子”,中国人尤其热衷于这种圈子文化。

    诚然,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与整个社会机体发生各种联系,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入各种圈子,比如政治上来说,想当官需要加入执政的共产党,想参加各种专业活动要加入各种协会,想交各种朋友则需加入各种朋友圈,而且自从网络和各种社交软件出现后,朋友圈还从现实中发展到了线上。

    以前(学校毕业后)想了解各种信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是泡图书馆,比如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据说每天泡在当时的大英博物馆(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躲债),现在想获得资源、人脉、甚至各种专业知识,则需要混线上(比如各种社交软件)线下(比如酒店茶楼咖啡馆)的各种朋友圈。

    但是,凡事都有利弊,混朋友圈也是有风险的,比如政治上的朋友圈就有风险,近的如某永康、某计划、薄某来、徐某厚,当初党、政府、军队中多少人想钻他们的朋友圈啊?远的如唐朝后期的牛、李朋党之争,得势一方受重用,失宠一方被冷落,牛李党争双方,虽说各有私怨利益,但国家大事面前,还是负责任的,关键时刻常能顾大局,而宋朝的朋党之争就差远了,到了最恶劣的时段根本只讲私怨不顾国家,其中某一方更是节操尽碎,到了明朝的东林党则更严重了,不但是节操碎了一地,干脆把国家也给卖了!

    这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或者说公案。

    东林党的领袖人物钱谦益,是明末名重一时的大学者,并且得到“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的青睐,当时钱已近花甲之年,而柳正是桃李年华、而且才情绝代,她不顾世俗非议跟定了钱,两人在西湖边筑爱巢过了几年神仙般的日子。

    清军兵临南京城下,两人的节操对比高下立辨。柳如不过是出身青楼的烟花女子,而且年纪轻轻,但是在民族气节问题上,让钱谦益这个须眉男子相形见绌!她劝钱谦益以死殉国,并愿意陪他一起赴死。

    最后终于说服了钱谦益,两人决定投湖自尽。两人乘小船泛舟湖上,当柳如是催钱谦益一起跳湖时,钱用手试了试西湖的水,弱弱地说了一句:这水太凉 …… 柳如是非常生气,自己不顾一切地要先跳下去!吓得钱谦益赶紧拉住她。钱谦益因此被当今网民赠予“水太凉”雅号。

    钱谦益一心想投靠清廷,希望以自己的名望继续做高官享厚禄,但是清廷根本不鸟他,只给他一个虚职闲差。更羞辱的是:乾隆朝修清史时,把他列入“贰臣传”,并做诗评价: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柳如是却得到当代大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肯定和赞赏,陈晚年花十年时间写了八十万字的《钱柳因缘诗释证稿》,后来被拍成电影《柳如是别传》。

    混圈子有利益肯定也有风险,商业圈、演艺圈也一样,进了圈子的同时也就把自己圈住了,进去的时候削尖脑袋、千方百计钻进去,出事的时候可能又惊慌失措、争先恐后地跑出来,比如马云的商业圈、吴亦凡的演艺圈,明白了这些道理,日子可能会过得轻松自在一些。

    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加入过任何组织和圈子,网络上也没有,甚至连亲友微信群也全部退出来了,真正是一个潇洒的旁观者、自由的思想者。

 

二、 转发的规则

    但是,一个人能彻底地与社会隔绝吗?完全没有这种可能!

    因为现代社会分工非常精细,衣食住行都要依赖于社会环境,而且都要接受政府的管理,甚至和尚、道士也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社会的供养,只不过依赖程度有深浅,最多只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身心思想的自由自在。

    所以,我也不得不学会使用各种现代通讯工具,包括智能手机、微信、支付宝也成了标准装备,但是,能不用的就坚持不用,比如抖音、快手之类短视频至今没有碰过,被逼着不得不用的才学着用,比如微信要用来给患者发药方,支付宝要用于出行亮健康码、滴滴方便打车。

    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微信群,但是朋友圈还是一直在用,而且经常转发自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主要是涉及国内国际大事(尤其是中美关系)、医学专业和政策动向(尤其是中医药)这两方面,我喜欢看一些深度的专业文章,这也是为何不用短视频的原因。

    我在微信里转发文章分四种情况:

    第一种,只发朋友圈。这是有利于教化公众的一些文章,亲友可以随缘自愿选择阅读,不会干扰到他人。

    这种转发情况又分三种形式:

    1、全文转发。这种方式转发是因为全文精彩且有价值。

    2、摘录或节录要点,并附上原文地址链接。这种方式转发是因为摘录部分精彩且有价值,全文一般般,读者读到摘录部分后,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全文,可以通过链接打开原文。

    3、摘录或节录要点,不提供原文地址链接,仅注明来自某网文。这种方式转发是因为摘录部分精彩且有价值,但是全文不值得推荐甚至有问题,所以故意不提供原文链接,以免误导公众。

    第二种,单独转发给某亲友。这种方式转发的一般是我认为接受者平时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第三种,群发所有亲友。这种方式转发的一般是我希望所有亲友都能了解的、设计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报道美国合成并投放冠状病毒实锤证据的文章。

    第四种,我自己写的一些短文、杂文。这些一般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些感触因为做个记录,但是会隐去当事人的信息。

 

三、网络的烦恼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它可以部分地代替记忆的功能,不需要再用脑子记那么多东西,遇到不懂的事经常可以临时百度一下。有什么懂的、得意的、感触比较大的事也可以随时写成文章往互联网上一放,心里就可以彻底放下了,脑子也可以放空了。关键是要学会一点:只管把文章写好写纯正,不要去管文章发出去以后引起的各种各种反应,更不要参与各种由此引起的争论,否则一篇文章可能就会没完没了地牵扯进去很多时间和精力。

    由于这几十年大量的阅读,脑子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加上二十五年前就已经练功通任督,“脑回路”很通达,任何一个话题的触动,都会从脑海中快速地、大量地翻出相关的信息,几乎停不下来,这样很容易劳心伤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我现在不太敢写文章,尤其是话题较大的那种文章,《中医全科论》丢在那里好几年了也没有续写,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更不敢参与各种争论,因为经常忍不住会长篇大论,非常累人,这也是退出所有微信群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生活太复杂,互联网上的印记太多,也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好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你死了以后,你的 QQ、微信、邮箱、微博、博客 …… 甚至什么陌陌、探探、钉钉 …… 还有注册的种种网络账号 …… 怎么办?每个人总有一天会死亡,寿终正寝还好一点,可以提前做一些清理,如果是意外事故死亡呢?以前的人事情都装在脑子里,人死了就彻底消失了,现在的人除了肉体死亡、社会死亡,还要经历网络死亡,也就是你的各种网络账号都长久没有登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