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家园,法治是关键
——杂论国土资源及其法治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她哺育了生命,也哺养着作为宇宙奇迹和万物灵长的人类。在人类社会成长过程中,土地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历史常常伴随着吵吵闹闹甚至刀光剑影的战争,却从来没有好好地去关心照顾过自己的家园。土地总是宽厚地默默地为人类承受这一切,人类不知不觉中从婴儿走向成长。
到了近代,科学的出现,使人类有了更加强大的“征服自然”的武器,人类更加贪婪地变本加厉地向地球索取,但是现代科学本身的哲学指导思想中有不合理的因素。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公益广告词:人类属于地球,地球不属于人类。这句话虽然写得不太合理,但是也大概想表示出来这种担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资源的日益衰竭,环境的逐渐恶化,这是地球发出的无言的抗议。庆幸的是这时候人类开始醒悟过来,开始关心她。地球也是有生命的,只不过她更宽厚而已。
土地作为地球和人类的最基本资源,它的承受能力的问题同样也日益突显了出来。
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并且正视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
一、虽然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并且开始涉足地球以外的太空。很遗憾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可能脱离土地的养育而生存。而且可以预计:在很远的将来也不可能。
二、另一个基本矛盾是:人口不断增长,但是土地资源却不会增长,尤其是可以耕作的土地正在减少。乡下的老农民都知道:地球上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更准确地说,地球上大概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积是海洋,陆地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而陆地上除了山川沙漠等,真正可耕作的土地只有很少的比例。
另外,从人类历史和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只要有基本的学识的人,恐怕都不会否认是地球养育着人类。但是,同样的地球,同样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土地有过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实际上土地从来都是大家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家园。比如说封建社会,土地似乎属于封建领主所有,而最大的封建领主莫过于帝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帝王他自己一个人能够耕作吗?他一个人能够把全国的土地抱在怀里踩在脚下吗?天地之大,只能取七尺之地而眠,江河之大,只能取一瓢之水而饮。试看,土地依旧在一代代地养育着人类,帝王的尸骨在哪里呢?历代社会中的一些仁人志士,或者说精英先知,正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抱着极大的济世情怀,为谋求人类的共同幸福、社会的平等而奋斗,这才有了本世纪人类历史上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社会主义至少在目的上是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体现社会公平,谋求共同生存和幸福。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办公室横匾上写的:天下为公,以及中国历代先哲描绘和向往的“大同世界”。
“天下为公”的前提还需要“大道之行也”。然而,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有波折,正如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世纪末,几代先哲们为之努力奋斗造就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运行中暴露出一些缺陷,这个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还涉及到人性深处的一些因素。鉴于这种情况,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进行了反思、改革和调整,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和私有制。这种调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情况。但是这种调整客观上也引出了一个新的矛盾:土地资源的“公”与“私”之间的矛盾。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观念上的误区,以为土地资源也成了私人财产。答案是否定的。私有是局限在某个程度上的相对的概念。土地出让给私人经营,只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把土地给最适合最能使它增值的人来经营,让它产生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形势的需要,因为人口的增加,同样的土地必须养活更多的人。另一个方面,土地的出让和使用都是有偿的、有期限的。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这是前提和常识。我们看看“国土资源”四个字,它明确表示土地是国有的资源,就像森林,河流,矿藏一样。
很多很多的东西,即使从逻辑上来说也根本是不可能私有的,而必须是在不同层次和范围上的共有,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属于某个国家的。比如说有些河流流经好几个国家。又比如说空气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可能给每个人划定一块空气属于他个人。现代科技中的有些东西比较难以界定,比如你花钱占用一个电磁频段的手机号码,或者花钱购买域名在互联网中占用一个
I P 地址,看起来似乎是私人财产,但是实际上也只是在使用而已。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拥有手机,你与谁通话?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有电脑,你与谁联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中的人们是相互影响的共存的,好比一个肌体上的细胞。
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只是想说明一点:无论形式和表面上如何,这些东西都是公共的资源,土地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应该从观念上彻底转变过来,少一些贪婪和自私,大家生存好才能自己也生存好,虽然有竞争,也要认识到共存。比如做一个夸张的假设,也许难倒所有的法律专家:假如某个有钱的家伙想故意刁难全世界的人,他要花钱沿着地球的经纬线购买贯穿整个地球表面的一条十厘米宽的土地,然后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来铁丝网。当然,这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一个假设,我认为不会有这样故意与全世界人民为敌的人。但是,大众的素质和觉悟参差不齐,不可能都达到无私的程度,人性中也有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蒂,他要钻法律的空子,不要金钱偏要割肉。不过,最终还是被聪明的鲍西娅用法律的智慧解决了。
因为存在这样两个方面的因素:
1、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在使用权上面有了私有制;
2、民众素质不齐以及人性复杂;
所以国家以法治的形式来管理土地资源,这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合理和有效。
附 论:金华的“市情”和土地战略
我的家乡金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中部地区,这里人多地少,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在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个问题上,需要动更多的脑筋。最主要的是应该扬长避短。
在计划经济时代,正是由于土地少,义乌、温州、永康等地的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学会其他的谋生手段,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些地方人的经商传统。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经济的环境,给他们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中国差不多有做生意人的地方就有义乌、温州人,北京甚至专门有个(温州人聚集的)浙江村,欧洲的很多国家(特别是法国巴黎)都有大批的温州人做生意。这是现在浙江的第一个长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早,轻工产品行业和各种专业市场比较发达。浙江省是全国市场大省,这些年浙江主要的五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数都位居全国首位,
浙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水平也是在全国领先的。“江浙出英才”,近代历史上浙江在各个领域出现的“英才”颇多,这可能有其历史和地域的因素。受这种传统的影响,浙江在教育方面的水准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全国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都是浙江最高。据资料,中科院学部委员(现在叫做院士)中,浙江籍的占了将近五分之一。浙江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今年的浙江省提出来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规划。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文化当然将会成为最大的行业。
金华作为浙江中部城市,当然具有上面(经济和文化)两个长处: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生产和集散基地的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和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都是隶属金华的县级市;金华籍的院士有十二位。另外,据资料,金华已经连续十多年高考上线率位居全省第一。除了这两个浙江共有的长处,金华还有一个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它位于浙江中部,是沪广铁路干线东南段浙赣复线的大站之一,加上前几年通车的金温铁路,以及这两年陆续通车的金丽温、杭金衢、金甬高速公路,而且东临中国国际大都市,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上海。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所以,金华的土地资源虽然很紧张,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地皮也比较贵。但是在用于交通建设的整体规划上,需要大方,有气魄,有超前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