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读“马哲”的感想

周 文 建

 

    由于要参加自考的原因,这段时间阅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完整教材,读完以后颇有感受。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大体上确实是比较科学实用的,但是我觉得他也只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正确,还有一小部分是不正确或者不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36 页有一句话:物质运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物质,而且是最基本的物质。  

       37 页,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这句话在以前看来是对的。但是相对论出现以后,这句话就不对了。因为,他把物质与时空对立起来说了。而实际上,时空本身就是物质。  

       我认为,物质本身就是时空,物质与时空并无区别。物质 = 时空  

       另外,我直观地感觉:中国古文化中很常用的一个概念“气”,应该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物质波”。  

        40 如果说社会历史领域也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那么就有一个悖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活动,它是第一性的。但是,物质生产本身又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实际上,不但 时空 = 物质。而且,意识 = 物质。因为,物质系统也有意识,而意识也是物质。  

        意识 → 思维 → 波 → 能量 → 物质变化 ← 实践意识 

    第113 页:所谓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者不可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不可知论。我认为,世界不可完全认识这是对的。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是承认客观世界是不可能完全认识的。比如,在第 123 页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论述中,它说: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他以登山作比喻,然后说,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们只能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他。

    我非常认可他的这种说法,这种想法我在十几年之前就有了。但是,它的这种想法不正是承认世界是不可完全认识的吗?这样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己就成了他自己所批判的不可知论了。

    其实,不可知论是对的,这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自身加以论证。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而物质本身是层次无限的,意识只能跟在物质后面不断地反映他,永远不可能彻底认识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他总是吸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那么,波粒二象性呢?物质波呢?怎么解释?

    十几年前,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周末到弟弟就读的二中去玩,它是浙师大附中,有一个教室里正在低价卖一些过期的杂志,我选购了一大堆。其中有几期《中国社会科学》。其中有一篇中国社科院查汝强批驳方励之论述“宇宙始于无”观点的文章,我当时还为查汝强的精彩批驳叫好!到现在,我自己也接受了“宇宙始于无”的观念,而且知道这种观点并不是方励之的发明,早在几千年之前的老子那里就开始有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的存在,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我认为,康德的这种说法是对的。

    关于第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证思路是:意识精神产生于人,而人本身是物质的,而且来源于物质自然界,所以,现有物质后有精神,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其实,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称呼)所认为的“先于物质的意识精神”,并不是由人产生的这种意识精神,而是先于物质自身而存在的某种理(天理,即道)。我很认同这种说法。用现代的名词来说,所谓先于物质存在的这种理,是一种规则和信息。我们知道,物质本身如果一直分解下去追究下去,那是最终什么都没有的,而从物质角度看是空无的这种信息在哪个层次上却仍然存在,相当于古人所说的“炁”。

     打两个现代的比方:一个是电脑程序,另一个是 DNA 序列。DNA 其实是上帝的程序。电脑中看起来花花绿绿的东西,其作用的其实是程序,而程序本身只是信息(空无的信息)。这种现象最能说明佛学说的“万象皆虚幻”。另一个例子是 DNA, DNA 中碱基有规则的排列,为什么 A 与 T 配对,C 与 U 配对?起作用的也是信息,它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信息——二进制的信息。

    意识就是信息,即按程序运动的物质。生命与非生命,意识与物质的界限并不明显,假如人工智能无限发展,这种界限最终有可能消失。

    在讨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还批判了另外一种“机械决定论”,因为机械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原因的(这当然是对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其实这也是对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这就是“命运”决定一切的“宿命论”。我认为,机械决定论的这种观点是对的。

    马克思主义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论”,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其实,既然是能动的创造的思维,那就必然要改变被反映的物质对象的真实面貌了,倒不如象照镜子似的观照更能保持被反映对象的原状和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