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设想
周 文 建
四年之前,政府为了“拉动内需”从而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开始实行高校
“扩招政策”,很多高校趁机“变脸”:中专升格为大专,大专升格为大学。水涨船高,国家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大家都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嘛!
不过,四年以后——也就是第一批扩招的学生毕业进入人才市场后,“恶果”或者说“负面效果”开始显现了:大学生一下子从“天子骄子”跌回到平民百姓,也出现了就业难,而且,这种现象这两年有加剧的趋势。据报道,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大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的情况(当然这还是个别的情况),而大学生开始就业的工资低于农民工这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了。会不会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出现“搞导弹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现象呢?如果是那样,恐怕这种现象就是不健康的,这个社会也是不正常的,因为进一步推论的结果很可怕:知识分子会不会再次变成“臭老九”呢?经济上的地位跌落了,政治的地位迟早是要随着跌落的,伟大的马克思告诉我们: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就像投资、出口、消费是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我觉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应该算是国民幸福的三个指标吧?特别是就业指标,西方国家是特别重视的,如果失业率超过警戒线,那么这个政府就头疼了,社会也不可能稳定了。
能不能在就业上稍稍地“均一下贫富”呢?我的意思是:一边是很多人兼着很多职务忙不过来,一边是很多大学生闲置着,能不能把工作量均摊一下呢?具体地说,政府可以规定:
一、兼职不能超过几个;
二、在职的人工作时间由八小时减少到六小时,工资也相应地降低四分之一,而腾出来的这些工作量由闲置的大学生去补充。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回到那个均贫富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吗?
我认为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以前的那种大锅饭是彻底的平均,干多干少一个样,因而人们没有积极性。现在我说的这个设想,只是均出一些工作机会,而在工作时间内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市场机制运作的。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西方国家就有类似的做法,只不过他们具体的规定和可操作性可能更完备一些。我这里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想法,具体的实施细则当然是要经过详细论证的、切实可行的才好。
2007 年 3 月 8 日,
周文建
于杭州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