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 江 大 学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 网 络 传 播 对 传 统 媒 介 的 影 响 》
姓
名:周 文 建
准考证号:010105114081
专
业:新闻学(高中起点本科)
提交时间:2007
年 10 月 8
号
目
录(总字数:23167字)
中文摘要、关键词: ---(160
字)----
第1页
一、综述:关于该研究领域的概况 ---(1114字)----
第1页
1、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1
2、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
3、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2
二、本论文的设计和完成过程概述
---(2973字)---
第2页
1、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2、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可行性分析
5
3、实施的过程和预期的结果
5
三、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6645字)---
第6页
1、网络传播的特点 6
2、网络传播的优势
9
3、网络传播的问题 10
四、网络传播对三大传统媒介的影响
---(8340
,)
---第13页
1、对报纸的影响
13
2、对广播的影响
15
3、对电视的影响
18
4、三大传统媒介各自的对策
19
5、当前四大媒体共存的格局
20
6、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五、网络传播对其它传统媒介的影响
---(2387,)--- 第22页
1、对期刊、杂志的影响
22
2、对电影、戏剧的影响
22
3、对摄影、绘画的影响
23
六、结束语:网络传播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302字,)---第23页
参考文献:
---(126字,)---第24页
注
释:
---(800字,)---第24页
中 文 摘 要
网络传播几乎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它给传统媒介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由此导致人类社会传播格局的变革、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顺便也分析了传统媒介的生存、出路和未来。
关键词:网络传播、传统媒介、影响。
一、综述:关于该研究领域的概况
1、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它就以几何级的速度快速扩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形成新的传播格局,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领导着未来的传播方向。
据有人预计:到201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
22 亿之多!
在这种形势下,网络传播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同时,也给传媒研究领域带来一个崭新的课题,迫使媒介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和重心转向它。
互联网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事物,最初是源于69年美国军方一个通信保障计划,86年在美国形成科研网络,登陆中国是在94年,前后不过十几年时间,网络媒体的形成还要稍晚于此。因此,关于网络媒体的研究是个全新的领域,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确定的结果,很多都只是预测性的探索。
当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
第一、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网络传播给传统媒介带来深刻全面的影响;
第三、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介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各种媒体的融合和未来。
2、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在上述的四个研究方向上,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结论是比较确定和一致的,那就是:
第一、网络传播比传统媒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即时的传播速度、海量的存储能力、多媒体的传播手段、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丰富的信息来源等等。
当然,它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置疑的。比如:对心理和人格健康的长远影响,不良信息和垃圾邮件的泛滥,舆论导向和信息把关比较困难,等等。
第二、网络传播给传统媒介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这也是不容置疑的。比如:报纸订户的减少,电视观众的减少,等等。1998年,在我国进行的调查表明,上网青少年有30%的人对电视接触减少,有28%的人对广播接触减少,有6%的人减少了对报纸的接触。[1]
在美国,1977年,2/3以上的成年人经常阅读报纸;1997年,成人报纸阅读率下降到只50%多一点。1993年,60%的成年人“定期”观看电视新闻;到1998这一比例降为38%。与此相对照,
1995年,只有4%的美国成年人一周上网阅读新闻一次;现在网络新闻的阅读者达到20%。[2]
但是,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传统媒介会在不久的将来被“一网打尽”而彻底消失;
第二、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找到各自适合的生存空间而共存;
第三、传统媒体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向网络化传播方向发展。
3、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很年轻,而且是个开放的系统,并没有特定的管理机构或者权威的信息部门,而网络媒体研究又是个全新的领域,因此,难免会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研究者一般只能从传统的角度、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研究者使用的数据并不一定是得到认可的权威数据;不同的研究者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来认定研究结果,等等。
二、本论文的设计和完成过程概述
1、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者本人是国内第一批电脑用户,也是第一批网络用户,92年从深圳带回一台步步高学习机,开始从
DOS
学“电脑”。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学习机换成了586,接着是奔腾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到近两年的双核笔记本电脑,硬件几乎每一两年就换一代。
软件比如操作系统从DOS到Windows95,
Windows98, Windows2000, WindowsXP, WindowsVISTA,几乎也是每一两年就换一代!在这种令人应接不暇甚至眼花缭乱的快速变化中,作者反而有点迷惑了:这到底是福矣祸矣?
众所周知,电脑和网络技术起源于美国,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伴随着技术的霸权汹涌而来,青少年一代沉迷于这个现代技术营造的网络中不可自拔,这些都令作者产生深深的担忧: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呢?我们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会不会被这张技术的巨大网络淹没?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而又完整经历了电脑和网络这个划时代的变革,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历史上已经有过一次民族文化的危机了,那是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铁蹄践踏中华大地,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上不可避免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文化已经在西方科学面前所剩无几了。
当然,一个民族需要开放、需要进步、需要接受外界先进技术和文明,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堂而皇之的有尊严有体面地主动引进,而不是羞惭落魄的情况下被人强行送来。
在这种背景和心理驱动下,作者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希望弄清楚这个西方来的巨大网络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有没有办法破解它?有没有办法为我所用?有没有办法超越它?
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理论上肯定是成立的!现实中也是必要的、可行的。
根据传播学的拉斯韦尔原理,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
在这里,互联网只是相当于媒介这个硬件环节,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传播者和讯息,而互联网上谁都可以是传播者,所以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还是在网络中输入和传播什么样的讯息。当然,受众和效果那就是目标和目的了。如果借用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来表达,就是“借尸还魂”呀!
这好比中医与西医,西医的X光、B超、螺旋CT、核磁共振,看起来很先进,实际上只是声、光、电等物理性检测技术的进步,医学思想和治疗手段并没有发展,还是对抗性疗法(抗生素)和机械式的手术。实际上,医学指导思想和治疗手段才是真正重要的。[3]
说得更简单一点:技术的东西再先进、再强大,它都是死的,需要人去使用和操纵。同样道理,网络技术再便捷、再先进,它也是空的外壳,重要的是其中的信息和内容。只要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比他们更优秀更先进,一旦我们掌握了电脑的网络的技术,将来主导和掌控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将会是我们中华文化,而且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将会驾驭着这个最现代化的网络展翅腾飞!
这就是我写此论文的初衷:弄清楚互联网这种最先进的技术和传播手段,以此为平台和契机,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甚至在新世纪里能引导世界文明走向一个和谐的未来。我想,其意义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球渐渐地成了一个“村落”,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势不可当了。但是,任何一个扩张的过程都会伴随着对抗和冲突,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自然界和社会领域都是如此。
那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尽量地避免震荡、减少破坏和损失?在融合后新的人类大家庭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各个民族各种文明如何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这是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这个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交通技术发展阶段,通讯技术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穿破了海洋的天然屏障,西方列强借助坚船利炮进行了殖民开拓。这种开拓是在实体领域的开拓,是绝对强势对弱势的肆意欺凌,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残酷的血腥味。这对人类来说绝对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第二个阶段是差不多时间,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使用,使人类的拓展从实体领域进入到讯息领域,但是这种通讯还是受海洋的阻隔,作用限制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真正冲破海洋阻隔,把地球连为一个村落的,是七十年代诞生、八十年代开始于美国的互联网技术。
这种基于电脑、网络的数字化通讯技术,同时还伴生了一个漂亮的孪生姐妹:七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蜂窝式移动电话(俗称手机)。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过程是通讯先行,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中。
在手机和互联网这两个领域,中国分别比美国起步晚十几年,硬件技术方面的差距还不算很大。所以,真正决定胜负优劣的还是在于软件、信息内容这两个方面。而互联网初期的建设主要在于技术方面,信息内容方面主要还是来自于传统媒介。
所以,传统媒介如何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新的技术平来来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就成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众所周知,战争是对人类物质财富破坏最大的事件了,而很多的战争都是起源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同样会有“没有硝烟的”战争。
近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这是中国智慧的深层体现,不仅仅对于中国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全球化融合以后的世界和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处,也同样具有纲领性的借鉴价值。
现实的、实体的世界需要和谐,虚拟的、信息的世界同样需要和谐!
2、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可行性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资料和信息主要来自于电子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搜索。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传统媒介,其实它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创作。我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宽带网络很便捷地获得足够的、必要的材料和文献,而不需要泡图书馆查阅大量的纸质文献。
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所以,这个课题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一般都是需要最新的,通过这种方式和途径得到的资料比较符合这个要求。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笔者决定采用文献研究发来完成这篇论文,觉得这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第一、作者比较精通电脑和网络操作;第二、作者自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方案设计如下:
1)、系统地研究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新闻学(本科)系列教材,从专业角度提取和整理出思路和方法,设计出论文框架。
2)、通过付费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http://www.cnki.net/index.htm
),运用相关的检索手段,阅读本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获取他人最前沿的研究结果。
3)、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比如谷歌(
http://www.google.cn
)搜索必要的数据信息作为补充,进行分析后,作为血肉完善和充实到论文框架中。
3、实施的过程和预期的结果
确定上述的目标、思路和框架后,作者在平时的网络阅读中有意识地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同时也专门地从一些期刊、数据库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状况。
在这样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积累过程中,同时进行着阶段性的文献分析和现状小结,到了基本考完规定的课程以后,根据主考院校的论文规范要求、自己积累的资料和设定的目标,开始着手分析文献和整理论文,计划在主考院校规定的十月底之前完成上交。
经过本论文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果:
第一、基本弄清网络传播的机制、优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主要的传统媒介面临的现状、困难、挑战和应对办法;
第三、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各种媒体的融合状态和未来发展预测。
三、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1、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顾名思义就是经由电脑网络(主要是国际互联网)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由于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根据传播学的申农-韦弗模式,信息传播过程包括如下五个环节(其中包括来自于环境、作用于每个环节的噪音):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这是一个用于通讯领域的纯技术性的模式。在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中,信源相当于讯息,发射器相当于编码环节,接收器相当于译码环节。
无论采用哪一种表达方式,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在程序和环节上是一样的,但是在每个环节的特点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广播和电视虽然也是以电子为媒介物,但是它们的编码方式是模拟的、近似的,而网络传播的编码方式是数字的、精确的,这是一个最本质的不同。由于这个本质的不同,在网络传播中,环境的干扰(噪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互联网中虽然也有种种的“冗音(无用信息)”,都是来自于网络内部的信源。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净化网络信息需要净化信源,而不是屏蔽外部的噪音。好比中医说病因,这是内伤,而不是外感。
由此而衍生出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很多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度、大容量;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接近于光速的,它可以把信息传递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联网电脑中,而且瞬间完成。关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报纸就不用比了,即使广播和电视信号,虽然同样以近光速传播,但是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互联网几乎可以把地理空间的因素撇开。如果把互联网比作“信息的海洋”,丝毫不为过。互联网通过TCP/IP协议把全球入网的电脑连在一起,其中,TCP叫做传输控制协议(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P叫做地址协议(Internet
Protocol)。每一台入网的电脑都处于一个平等的节点,这在网络技术中叫做“统一资源定位器”,简称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每一个节点上的电脑终端都具有信源和信宿双重的身份 —— 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现在的电脑硬盘空间一般是几十个“吉”(G),假设它30G,则可以存放的信息等于30
x 1024 x 1024 x 1024 / 2 = 161亿个汉字!而现在硬盘技术快速发展,硬盘容量越来越大,日立公司新发布的一款硬盘,容量达到了1
T=1000 G!我们可以想象一下:300T的硬盘将可以装下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中的信息!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2005年,全球联网的计算机达到
8 亿台!所以,每一台电脑中都可能存储着海量的信息,而全球联网的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存储信息能力,还需要有人去使用和发布。据CNNIC于07年1月发布的数据,截至06年底,仅中国的网民就达到1.37亿!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
2)超强的时效性;
1998年底,美英空袭伊拉克的行动开始后仅几分钟,互联网上就发出了消息,几十分钟之后,空袭的图像就出现在网上。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也是在网上率先进行实时传播的。[4]
有些体育比赛的网络直播节目,球员得分数的发布只比现场裁判晚几十秒钟!而三大传统媒体由于节目制作周期、节目审查、截稿时间等原因,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纸质媒介由于印刷的原因,一般的日报需要隔一天,早报和晚报至少也得隔半天,即使同样是电子媒介的广播和电视,一般也需要相差好几个小时(现场直播除外)。
广播电视虽然也可以现场直播,但是由于信号传播的局限,还是要受制于地理空间的因素。而网络的直播对象可以是远隔重洋的另一个国家。
3)多媒体功能;
我们知道,自从微软公司开发出视窗操作系统,电脑就告别了黑屏和英文字母的局限,进入到彩色和图像的世界。同时,远程的访问也告别了ftp方式,而进入到web界面,现在的网络浏览,终端用的是web浏览器,网络中使用的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中,除了文本之外,它还能传输声音、图像等其它格式的文件。在终端用户这里,就叫做多媒体功能,用户不但可以办公处理文字、数据,还可以听歌、看电影等等。而且,随着电脑的升级、网络速度的加快,现在的互联网除了不能传输实体,几乎可以传送视觉、听觉能感受的所有类别的信息。据预测,多少年以后甚至可以传送触觉、味觉等信息。而三大传统媒体中,报纸局限于文字和图表、照片,广播仅限于声音,电视虽然声画兼备,但是仅仅限于声画,而同时不能集成更多的功能。
4)交互性与易检性;
交互性那更是网络传播的“独门利器”了。报纸虽然也有“读者来信”之类的方式来与读者沟通,那都是事后的、滞后的,充其量只能说是反馈,而不是交互。广播和电视的节目一般都是预先制作,然后定时地、单向地传播的,也没有交互性可言。虽然现在有些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尝试增加听众参与和互动节目,但主要是通过电话的方式连接场外的听众观众来参与节目。
网络的互动却是多媒体的、全方位的、即时的、平等的,双方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即时沟通,同时还可以方便地传递其他文件,就像双方面对面坐着交流。网络的传播方式种类繁多,基本上都具备不同程度的互动性,甚至普通的新闻页面底部也有读者留言框,其它专门为互动设计的功能板块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早期的有:电子公告板(BBS)、社区论坛(Community-forum)、私人主页(Personal-homepage),还有前两年流行起来的博客(Blog),这些互动还不是即时的,而且主要是文字。随着网络速度的加快,聊天室(Chat-room)、即时聊天软件如QQ,
Yahoo Messenger, MSN等,还有最新出现的网络“播客”(Pod-casting)等,不但是多媒体的(文字、语音、视频),而且是即时的。
在网络传播的易检性这一点上,三大传统媒体几乎可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虽然传统媒体也可以检索,但是速度和效率简直像蜗牛与喷气式飞机、步行与光速相比。在使用互联网之前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写一篇研究生论文恐怕要泡好几个月的图书馆,图书馆里印刷文献的检索,需要通过索引目录,到书架上去手工翻找。同样,广播电视的录像资料,也是要到资料室里去手工翻查。
而在互联网种检索信息,不但可检的数据资料无限庞大,而且速度简直可以用快如闪电来比喻,即使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服务器上的信息,也可以手到擒来。比如我刚才用关键词检索方法在网络搜索引擎www.google.com中查找,结果在0.5秒钟之内,搜出194万个符合特征的相关网页!除了关键词,还可以用其它多种约束条件和方法进行搜索。
5)全球性与个性化。
本文第一章第二节写全球化两个阶段的时候,已经写到了第二阶段中互联网是先行者。互联网本身的物理分布范围就是全球性的,这个前提决定了网络传播必然是全球性的,这一点三大传统媒介根本无可企及。报纸的发行量再大,恐怕还没有一份报纸能够发行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再广,同样也不可能覆盖全球两百多个国家,无论VOA、BBC还是默多克,都难以与互联网争锋。
个性化也叫做“小众化”。营销学中有个
“市场细分”的概念,类似的,传播学中有“大众化”和“小众化”的概念。我们知道,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互联网诞生之前,三大传统媒体都是大众化媒体,其中的内容是要照顾大多数人的胃口和兴趣的,不可能单独为了某个人来制作节目,因为它们是“点对面”的传播,即使是将来电视频道能够增加到几百个,节目增加到几百套,仍然是一种大众媒体,每个频道仍然需要照顾数量众多的人。
互联网却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既是一种很普及的大众媒体,也可以是一种很专业的小众媒体,因为在它里面的接受者很多,传播者也很多,传输通道更是不可计数。因此,它的传播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也可以是“面对点”的传播,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各种排列组合都可能。因为传统媒介是辐射状的传播结构,互联网是网状的传播结构,你甚至可以在几亿个网民的海洋中找到你唯一的“红颜知己”、“蓝颜知己”或者“臭味相投”的“死党、铁哥们”来捉对聊天。
2、网络传播的优势
在上一小节“网络传播的特点”的论述中,已经同时写到了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优势,所以,这一节虽然单独列出来,只是做一些简要的概括。
上面已经写到了网络传播具有大容量、高速度、时效性、交互性、易检性、全球性、个性化等诸多优势,这些是它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本身具备的优点,如果延伸开去,从社会公益和长远的角度来说,网络传播还有一些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好处。
比如,网络传播可以虚拟化,相对于报纸来说就是可以无纸化,这将会给人类节省自然资源!可以减少森林的破坏!而森林覆盖率增加了,又可以遏制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趋势,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现代报纸,由于电视和网络的排挤,媒体市场竞争激烈,报纸纷纷扩版降价以求生存,对资源的浪费更大。也许我们都经历过火车站候车室里的那些卖报者的推销,一元钱可以买两份报纸,一份都市快报一份青年报,前者
32 版,后者 24 版,总共 56
版,厚厚的一沓,即使当废纸论斤卖,也可以卖五毛钱。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有一半以上是广告,另外一半非广告部分的内容,也大部分是没法看的。正如新闻学教材中提到美国的报纸,一份报纸好几百个版面,但是广告占了一大半,倒像是“登着新闻的广告纸”,而不是“登着广告的新闻纸”。
又比如,网络传播是自主自愿的,你想上的时候就上想下的时候就下,不会影响身边的人也不会影响公众环境。而其它的传统媒介,比如室外广播,你不想听的时候它也在播送,这其实很多人来说就是噪音和干扰。无线的广播和电视虽然可以让你耳根清静,但是不可见的电磁波充满着空中,造成电磁污染,无形中损害着你的健康。
3、网络传播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平台,开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的种种优点源于它的开放,它的种种弊端也源于它的开放。既然是开放的平台,不管阿狗阿猫三教九流何种人等,只要具备一定的操作知识,都可以上去摆弄一番折腾一番。因为互联网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是网络信息源,而网民的素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而制造出来的信息也必然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另一方面,对网络信息制造和传播者来说,互联网又可以是隐蔽的,而且网络的言论不需要负责任。由于它的这个隐蔽的特性,导致了另一个现象:既然是隐蔽的,没有法律的监督,甚至连道德的谴责都没有,人性中的阴暗面就暴露出来了,平时在现实中胆小谨慎的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可以是张狂的、放荡的、为所欲为的,低劣粗俗的语言铺天盖地充斥着网络。凡夫俗子们毕竟不能和古代圣贤们相比,不可能达到“慎独”的境界。
虽然是虚拟的社会,虽然只是网络中的语言文字,而不是实质性的伤害,按照法律,没有实施的心理想法是不算犯罪的。但是,网络毕竟是个“公共场所”,而且网络中有很多是非观念和辨别能力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污浊的语言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污染他们的心灵,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他们在现实中的行动,现在的青少年很多有暴力倾向,这就是一个证明。
新闻学知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并非一般的社会领域,而是一个有着特殊重要意义的领域,任何一个政府或者执政党对此都是严加管理的,因为这涉及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国家的安全、执政地位的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民主的旗帜下标榜新闻自由,实际上仍然由政府在控制,只是形式和手段更加隐蔽和间接而已。
这给社会带来了问题,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第一个问题:网络传播的控制
网络信息如何控制?如何导向?控制主要是针对不良信息,导向是指如何引导健康的信息成为主流。净化网络环境,把互联网的负面作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让她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一个任何国家政府都在努力的任务。
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广大性、开放性,信息来源和传输通道几乎是全球的,而不同国家和政府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统一管理,所以,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实践表明,技术过滤和屏蔽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效果是有限的,而且也是防不胜防、堵不胜堵的,主要还是靠网民们道德的自我约束。所以,原则上要以疏导为主,针对于网络文明的道德教化更为重要。其次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不同国家和政府之间打破壁垒,采取一些共同的行动。
第二个问题是:网络传播的安全
网络传播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而不仅仅是网民们个人娱乐性质的活动。因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部门绝大部分都已经应用网络传播,甚至要依赖于网络传播,比如通信领域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交通领域的铁路、公路、民航的售票系统,金融领域的银行结算、证券交易系统,甚至医院的挂号付费等等,衣食住行几乎涉及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用上了电脑和网络。
还有,近些年来政府为了提高效益、节省费用,提倡电子政务,这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就更大了,对于企业来说,海关、税务、商检、出入境等部门,几乎一刻也不能中断正常运行,一旦发生信息安全问题或者造成系统故障,后果都很严重。
虽然上述的这些系统中,很多都是有专门独立的网络,而不是开放的互联网,但是被黑客入侵的事件还是屡屡发生。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美国国防部核武库的电脑被敌国的黑客恶意入侵,会怎么样?
上面说的主要还是自然发生的系统故障,如果是人为的故意破坏呢?比如危害日益严重甚至让人“谈毒色变”的计算机病毒。由于互联网的互联性、开放性、高速度,电脑病毒的网络传播,比生物病毒更难隔离、扩散更快、损害面更大。据北京青年报(2003-12-05)转载美国《商业周刊》的数据称,病毒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损失超过130亿美元!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04-01)转载法新社的消息说,2003年病毒对全球企业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550亿美元!
第三个问题,负面和垃圾信息
这个问题,恐怕令很多网民们深恶痛绝。每天打开邮箱的时候,如果塞着满满一箱子各种各样的垃圾邮件(主要是广告),你的心里很定很烦恼:不浏览一下怕错过正常的邮件,浏览一遍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被感染木马病毒的风险。
上网看严肃新闻,正当你为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焦点新闻而沉思的时候,冷不丁地冒出一个色情网页,白花花的裸体照片甚至视频在你眼前晃来晃去,而且关掉一个会自动打开更多窗口,甚至无法再关闭浏览器,直到电脑死机!
有一些被称作流氓软件的更可恶,你不小心点到它的网页时,就被强行安装,而且无法卸载!然后每天等着看它弹出窗口向你推销什么男性壮阳用品、女性滋阴用品吧!最后只好抱着电脑去请教专家,或者把电脑专家请上门来吃顿饭帮忙解决问题。
第四个问题,虚假和诈骗信息
尼葛洛庞帝曾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此言不虚,因为在网上发布信息实在是太方便太容易了,这也导致了网络上虚假信息,包括炒作、虚假新闻的泛滥,因为这些“电视台”是没有执照的,它们发布的信息没有人审查把关,没有人去核实真伪。有的是因为多次转载,以讹传讹,有的是故意误导,混淆视听。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动机也许很多,其中主要的一个应该是商业利益,有些不正规的商业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故意炒作一些耸人听闻或者根本就子虚乌有的所谓新闻,当公众最终发觉上当受骗的时候,它已经赚足了公众的眼球,达到了广告的目的了。
诈骗这种社会现象,在传统的领域历来都有,只不过到了互联网上就更加泛滥了。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来自境外的英文诈骗邮件(大多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行骗者自称有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的钱要找另一个国家的账户来转移,还有鼻子有眼地编造出种种的原因。当然,像我这样的老资格网民,对这种低级的骗术是有足够的免疫力的,瞄一眼标题就知道,一笑删之。但是,国内一些求助形式的诈骗信倒是好几次差点让我上当,我这人有狭义心肠和天然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一些年轻女孩子的求助缺乏正常的判断力。
还有一些不是一对一针对个人的诈骗,而是针对公众的诈骗,比如,以某某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名义通知你,说你的信用卡出了问题,或者说银行系统升级需要更新卡号信息,要求你登陆它们的网站,并提供一个超链接地址。如果你点开这个地址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从后台发送到对方邮箱中去了,或者被远程控制的木马程序记录下来了。
第五个问题,盗版和侵权现象
盗版和侵权,在传统媒介(特别是印刷媒介)中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有了互联网以后,由于互联网作品立法的困难和滞后,盗版更容易、盗版现象更普遍、盗版性质更难以认定和取证了,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处理更方便:复制、粘贴、修改,完成。
我们知道,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劳动,知识产品也具有产权,假如你辛辛苦苦花了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原创的作品发到网上去以后,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以后你这个作品的孪生姐妹就出现在网上另一个地点了,你是不是感觉很郁闷?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于上述五个方面,限于篇幅仅能择其要而简述之。
四、网络传播对三大传统媒介的影响
1、对报纸的影响
前面分析到网络传播的特点的时候,同时已经对比地提到了它对三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只不过三大传统媒体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所有不同而已。这里再根据三大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分别来看看影响的方式和程度。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报纸可谓首当其冲,其影响的程度可以用“冲击”来形容,原因就在于传播介质相差一个级别:报纸的传播介质(信息载体)是实体的纸张,网络的传播介质(信息载体)是电子;报纸的信息编码方式是印刷的图形,网络的信息编码方式是电子的二进制信号。两个不同的事物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据新华网2006年11月14日转载三农在线的报道(作者:季
林 王灿发
侯欣洁):
美国是世界超级报业强国,但是2005年由于广告收入情况不佳、发行量持续下降等因素导致严重财务困难,《纽约时报》和费城的两家报纸9月20日分别宣布了裁员计划。并且全美报业都不景气,许多报纸都宣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严重。旗下拥有《萨克门多蜜蜂报》、《明星论坛报》的美国报业公司McClatchy公司也在20日宣布,广告增长异常缓慢,8月份仅为1.7%,公司第三财季盈利未达预期。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数据(按刊例价格统计)显示:2005年1-8月,《北京青年报》广告刊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30.2%,《广州日报》减少7.9%,《新民晚报》减少7.6%。另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统计,2005年1-5月,全国报刊广告总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广州、青岛、深圳等城市还出现了负增长。另外,美国、日本等国都相继出现了年轻人远离报纸的情况。日本学者中马清福在《报业的活路》中提到,根据调查社的MMR(Mass
Media Research)提供的数据,日本在1991年好不容易达到的97%的报纸普及率从1992年开始下降,在1999年时为94.6%。这一趋势在年轻人中间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户主在24岁以下的住户中的报纸普及率,1984年为90.4%,1999年急落到53.4%,他们中间几乎半数住户停止了订阅。15年里下降了37个百分点,其中33个百分点是在1989年以后的10年间下降的,可见远离报纸的速度加快了。[5]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报纸的读者和订阅数大量地减少,广告份额大幅度地缩水。2006年9月——
11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韩强、秦怀茂在新疆作了网络对报纸影响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数据和结果(摘录):61.33%
的人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电视和报纸名列第二、第三位,分别占58.67%
和48.67% [6]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网络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6]。
作者并认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优越性,对传统媒介——报纸的影响较大[6]。
但是在媒体的公众信任度方面,情况则有所不同:58.89%的调查对象最信赖的媒体是电视,其次是报纸,占36%,网络仅占22.22%
[6]。
互联网为什么对报纸冲击如此大?让我们来看看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博士的看法:
互联网产生以后,可能最先开始碰撞的是跟报纸;网络没有跟电视碰撞,甚至在文字传媒领域,也没有和书籍碰撞,杂志受到的冲击也比报纸小。为什么呢?互联网的发明是来自于HTML的语言,最初是一个关于文字的链接。因为互联网方便的链接,首先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上网。经过10年的市场竞争,互联网对报纸形成冲击,在渠道上至少占领了年轻人市场。
在互联网,在一大批媒体记者队伍之外,还形成了草根阶层,任何网民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就超越了传统报纸,互动形式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及时兴奋点。[7]
面对这种局面,报纸该如何应对?对此,张朝阳给出的意见是:
新技术不是新媒体的专利,任何媒体都可以用这些技术来实现、产生新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合作中,一个报纸,尤其是一个本地的报纸,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它的品牌在全国范围得以传播,这样它也相应可能会开发一些附加产品——卖广告或者销售其他产品,使业务成长;而且它的内容可以被全国的网站或其他方面使用,这也有一定的收入。[7]
淮阴师范学院信息传播与技术系的刘行芳,则认为网络发展也给报纸带来了如下启示:
1、服务: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
2、角色:让信息接受者掌握主动权
3、关系:传受双方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
[8]
另外,作者也给报纸指出了应对的策略:
1、独家新闻
2、报纸的真知灼见和公众意见的表达
3、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任务更加突出
4、民生新闻的地位日益凸显
[8]
2、对广播的影响
要分析网络传播对广播的影响,需要先弄清广播的特点,以及与网络相比的劣势。
广播的传播介质虽然也是电子的,但是其他方面的相对劣势还是很多:广播是单媒体的(只有声音),网络是多媒体的;目前广播主要还是模拟信号的(也有部分数字广播),网络是完全数字信号的(因而清晰度高);广播是单向的,网络是双向甚至多向的;广播的节目是定时的,网络节目是随时的;广播是事后反馈的,网络是即时互动的;广播节目是稍瞬即逝、难以编辑、难以检索的,网络节目是永久存储、容易编辑、容易检索的,广播的覆盖范围有限,网络的覆盖范围几乎无限,等等。
传统的所有广播形式均有地域空间的界限。象调频FM广播,即便是大功率发射,你的服务半经大致也很难超过七、八十公里,对于服务范围以外的区域你很难形成什么影响,别人也无从知道你什么。但是现在通过网络服务器将你的节目送上网之后,情况便不一样了。地域的界限消失了,不要说是国内其他地方,即便是境外通过网络浏览器,你便可以轻松听到上网的任何一家电台。[9]
由于因特网几乎是个容量无限的信息库,而且是开放的,可以高速检索的,因此,广播节目的信息采集变得非常容易,这甚至对传统广播的运作方式造成了影响。据资料: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电台,除有少量报道本地新闻的记者外,其它国内外的新闻全从网上获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电台,基本不用记者,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特网的发展已直接影响到电台新闻节目的运作形式。[9]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的是有线的、封闭传送的、精确的数字信号,几乎没有干扰,只要带宽足够,“频率或频道”资源几乎不受限制。
那时会出现数量庞大的各式各样,风格独突的网上自由电台、电视台,因为目前对建立广播电台的限制主要在频率规划及政府审批上,个人或集体申办电台,或者没有频率,或者广播管理部门不批给你,所以到目前为止,广播电台还是以一个政府控制专营的形式存在。但到了高速因特网出现之后,这二项限制便失效了,个人或集体想办网上广播易如反掌,如入无人之境。[9]
这里重点谈谈“播客”。这是近来在网络上就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它与前两年刚出现的“博客”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的一种网上传播方式。博客主要传播的是文字以及一些图片,而播客传送的却是音频或视频,就相当于一个微型的电台或电视台。
尼葛洛庞帝的著名预言“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广播台或电视台”变成了现实。关于“播客”,《世界媒体实验室》的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它的另一端连接着互联网。通过iPodder,你可以订阅任何人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声音节目,将它们的最新广播下载到你的iPod上,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收听。这就是播客(podcast),继博客之后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另一个颠覆势力,它是收音机、iPod、博客和宽带互联网的集体产物。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播客就是用嘴写,用耳朵看的博客。[10]
至于它的影响:诞生仅仅9个月的播客的影响力已经足以让传统的广播巨头侧目。已有数家美国公众电台,以及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了自己的播客试验。甚至啤酒巨头喜力也开始利用播客,把著名主持人的广播放在其网站上供用户下载,起到宣传产品的作用。[10]
播客给网络听众提供了几乎无穷的选项,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听众很容易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个性化节目,很方便地收听和收藏。这样的“迷你电台”借助于互联网可以“覆盖”全球,而且运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播客”的这种优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所的张碧霞则认为:散点式传播解构传统传播权力
传统广播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对多的“教堂”式被动传播;而对播客而言,被放低到极限的门槛是它们最大的筹码:不需要执照,不需要频段,不需要发射塔,播客们绕过了整个广播业的所有基础设施,可以自由地上传或者预定自己喜欢的节目,及时与他人互动与交流,从而形成了点对点的“集市”式传播。传统的传播权力被消解,传者与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人可以做主播,只要节目内容够精彩![11]
对于“播客”可能对传统广播的影响,栾轶玫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播特点的再定义:可选择、可保留的“广播”
二、广播传者、受者、传播过程的变化:从“一对多”到“多对多”
三、广播传播平台的位移:从“威权平台”到“民主平台”
四、广播机构的角色转变:由“内容制作商”到“内容集纳与分销商”[12]
据中国记者网报道,“播客”在国内外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简直如雨后春笋。
2005年5月16日,Infinity
Broadcasting(无限广播公司)推出全球首家播客电台。Infinity将一家中波电台转变为由听众提交内容的播客频率—Kyou
Radio,邀请听众以DIY方式通过网站上载播客节目。美国波士顿WGBH电台推出的“早间报道”等播客节目,受到听众欢迎;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初,美国一些非营利性广播台,如波士顿的WGBH等,将一些专访和对话节目制作成播客节目供网友下载,美国之音也将科技新闻节目制作成了MP3格式。英国BBC自2005年11月以来,分别推出“共享时刻”“口水战”等播客节目,大获成功,去年又增加了20个播客节目。此外,英国Virgin广播电台、加拿大的CBC电台,澳大利亚的ABC电台,美国迪士尼、ABC
News、ESPN、Clear Channel等都开通了“播客”频道,不但把节目上传到网上,还通过传统电台播放播客上传的内容。[13]
在国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都在播客节目提供上做了有益尝试;上海东广都市792频率和上海文广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播客大赛—“播动天下”;同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还开设了一档反映播客生活、展示播客作品的节目“波哥播客秀”,这是国内播客首次登陆传统广播平台,也是广播与播客融合的成功例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银河台在2006年3
月1 日改版时加入了“播客”元素;北京电台推出“听吧”频道,为网友提供小说、评书等节目。[13]
弄清了“播客”以后,我们再略提一下网络广播,这就比较好理解了。其实,“播客”也就是一种网络广播,两者只是发布主体的区别。“播客”的节目发布主体一般是网络中的个人或小团体,而正式的网络广播节目发布主体是传统的广播电台,也就是传统的广播电台把自己的节目搬到网上去。
中广网(中国广播网)的一篇文章中说到网络广播的特点时,总结为五个“没有”:
1、没有国界的传播领域;2、没有闸门的信息高地;
3、没有时限的资讯中心;4、没有限量的资料库;
5、没有等级的互动空间。
中国记者网还报道了另一种新生事物:“手机广播”,同样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传播。所谓“手机广播”,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13]
手机广播同样在国内外发展迅猛,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相关情况可以看以下链接:
http://chinesejournalist.xinhuanet.com/html/200705/huidp2.htm
3、对电视的影响
在三大传统媒体中,电视是后来居上的强势媒体,占尽了风头。但是在几乎全能的网络面前,恐怕也只能感叹风光不再了。可谓是“人间代有新媒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啊!
电视也是以电子信号为媒介,它比广播更先进的一点是:它同时传送声音和连续图像,做到了声画兼备。但是与网络相比,电视在容量、覆盖面、互动性、随时性等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特别是光纤通讯大量应用,使互联网的速度整个数量级地提高,网络也能够方便地传送动画和视频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电视应运而生。下面重点谈谈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的影响。
网络电视,就是通过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它显然结合并具备了电视和网络两者的优点。目前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它的“随时性”吧!正如比尔·盖茨所言:诸如选举或奥运会节目等已显示出电视的缺点,比如你不得不等那些候选人说到你关心的事,错过了体育节目你就不能及时补看。互联网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点,因此有很大优势。[14]
据新华网转载《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宽频开启新网娱时代——新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网络宽频在技术上越来越方便快捷,给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甚至对传统电视都造成了巨大冲击。10月15日,全球传媒业巨头维亚康姆公司宣布,首次与中国的百度公司达成协议,向百度提供总长度达1.5万小时以上的视频节目。维亚康姆公司日前宣布将通过百度的搜索网站分销音乐视频和电视剧,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宽频,免费观看带有广告的电视剧。在此之前,10月8日,
Google为了在新兴的宽频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宣布以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热门视频网站YouTube,该收购价格创下Google创办以来收购价格的最高纪录。10月18日,凤凰网全新改版,重点推出网络电视等流媒体的内容。凤凰网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李亚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改版后的凤凰网将重点推荐网络宽频。[15]
对于网络电台、网络电视这些新生事物,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转载新华网的报道: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的影响与作用。2005年6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网络上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新媒体网络电台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强。如何兴利抑弊,善加利用,需很好研究。”中央有关领导也多次批示:创办“名牌网络电台”,“不断拓展对外宣传新渠道,大力发展互联网在线视听。[16]
既然网络电视相比于传统电视有种种的优势,必然要对传统电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影响收视率;2、收视率降低,影响广告收入。
有了网络电视以后,顾客或观众就真正成了“上帝”了,利用搜索功能,可以做到“想看什么就找什么来看”,不再像以前是“给什么看什么”。而且,喜欢的节目可以保存下来,供自己需要的时候再次翻看,把流水的新闻变成了沉淀的资料。
小
结:
网络传播对三大传统媒体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上面分为三个小题分别作了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是从原因和过程的角度着眼:为什么会造成影响?如何影响?
如果要说结果,其实只有两句话,那就是:三大传统媒体的读者、听众、观众流失了减少了;三大传统媒体的广告减少了、收入降低了、生存困难了。
当然,还有个影响程度的问题,这个指标是动态的,也许还在加深,没有最后的定论。
4、三大传统媒介各自的对策
面对网络传播这头来势汹汹的“狼”,三大传统媒体当然不甘坐以待毙,而是找准空间,利用自己的优点奋力求生。
还是先说报纸。当初面对广播、电视的冲击,报纸曾祭出了两个法宝:一是扩版降价,这导致了报纸变成了“登着新闻的广告纸”。二是深度报道,这导致报纸“杂志化趋势”。但是,现在面对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传播,显然上面两个法宝都失灵了。
首先,扩版降价不起作用了。想想吧!网络的存储介质几乎不占空间、容量是海量的,而报纸是实体介质、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再扩版也比不上网络的容量。报纸的信息采集、发行费用、运行成本是相当高的,而网络的费用相比于报纸成本几乎可以不考虑。
其次,深度报道相形见拙了。报纸的报道即使是如何深入地连续跟踪报道,它毕竟只是文字的、一维的、有限的,网络的报道不但是多媒体的、而且借用超链接的方式造成立体的、无限的结构。
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与网络一比高下呢?上文(第15页)提到了刘行芳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颇有道理。笔者个人认为,面对网络传播这个强手,报纸需要发挥传统优势以及出奇制胜。
第一、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中国的报业体制,是以党报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所以,一般的报纸都与政府关系密切,是政府的新闻代言人和喉舌,发布官方新闻具有权威性,这一点是众多网络媒体不可比的,网络媒体的新闻有很多是没有经过核实的,或是转载的二手新闻。报纸应该大力加强这一优势。
第二、网络用户从年龄来说主要集中于青年群体,从界别来说主要在于有文化、有学历、从事知识和脑力劳动的群体。而农村的、城市社区的大量中老年群体,由于电脑和网络知识的欠缺,眼力脑力和节奏的不适应,可能更喜欢报纸的休闲和简单。报纸应该大力开拓这个群体的读者市场。
对于印刷媒体的前途,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的蔡帼芬、梁虹的观点,也许比较冷静、客观、有一定的代表性。她们在经过长长的分析以后,得出了很简洁的一个结论是:
我们有理由相信,报纸在电子时代还将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17]
面对网络传播的冲击,广播是如何应对的呢?
一般来说,竞争双方总是以自己所长攻敌方之短,这是兵家常识啊!广播的长处在于信号无线传播,因而它可以穿越和覆盖旷野,在野外作业的工人、田间劳作的农民,或者在公园锻炼的老头老太们都可以随身带个收音机收听,这就不是网络所能企及的效果,他们总不可能背着一台电脑、牵着一个网线在野外工作吧?当然,高级白领用笔记本电脑的无线上网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广播的应对策略,其要点在于:开发一些适合于“三心两用”的放松消遣性节目,可以让人们工作的同时,既得到需要的信息,又能够调节和放松。另外,在地域上,它应该向山区和农村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拓展市场和生存空间。
至于电视,在信号的传输上虽然也具有无线的特点,但是人们总不可能在野外抱着个电视机边工作边看电视吧?看电视需要用眼睛,眼睛可是不能“一眼两用”的。所以,由于接收装置的限制,电视只能在室内发挥作用,而室内同样是电脑网络的竞争地盘。这样看来,电视只能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开发一些网络暂时无法企及的特色节目,比如社会突发事件和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等。另外,它同样应该拓展山区和农村文化落后地区的市场。
5、当前四大媒体共存的格局
关于三大传统媒体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前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传统媒体“行将消亡论”,甚至给出了“迫在眉睫”的时间表:五到十年之内!比如孙坚华的如下观点:
在 2008
年 左 右 , 所 有 的 电 脑 用 户 将 更 倾 向 于 浏 览 网 上
的 视 频 、 音 频 、 文 本 有 机 整 合 的 综 合 读 物 。 因
此 有 人 断 言 , 未 来 的 五 到 十 年 间 , 大 多 数 现 行
的 媒 体 样 式 将 寿 终 正 寝 。[18]
笔者以为,这种观念似乎让人感到有点危言耸听,无论如何,一种普遍深入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时代技术的消亡、一个庞大的社会结构的调整,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另外一种是:一个时期内“四大媒体共存论”。从搜索到的信息来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更多一些。这种观念相对来说更合理一些,感情上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一个代表,他在接受《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
在媒介生态环境中,任何一种媒介都会积极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是为了吃掉某一种媒介,因为生态是指某一生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共生共存的关系。[19]
还有,新华网转载了新浪网的一篇社科院的调查报告,其中也提到这种观点:
在多种媒体竞争并共存的今天,不同的媒介在为人们提供内容并满足多种需求方面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占据何种地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
笔者本人也是倾向于支持上述观点,社会成员的结构是很复杂的而不是均一的,网络在城市中虽然已经很普及,但它的使用毕竟需要一定的设施、电脑和网络的知识,肯定还有很大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农村)不具备这样的设施和知识。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毕竟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好处,比如报纸可以在旅途中阅读,广播可以边干活边听,电视可以一家人一起看,等等。
6、未来的发展趋势:整合——传统媒体的网络化
在未来发展趋势这一点上,各方的观点比较一致,那就是:网络是代表新的先进的未来强势媒介,传统媒介的出路在于整合,即网络化(这其中还涉及一个“内容为王”的概念)。
当网络作为新的媒介载体,以其多媒体性、超强互动性等崭新特质出现的时候,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以网络为媒介载体,各种媒体间在更大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整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接收终端传播的态势,这催生出来的将是区别于既往媒介形式的崭新的媒介形态。[21]
走多媒体化的道路 世界范围内网络正在改变着媒体的格局。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必将在一个平台上统一,各种各样的多媒体终端将纷纷问世。[22]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是中国最早以电子形式传播的报纸。[23]
此后,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报纸纷纷上网发布电子版,到目前为止,数量已经非常庞大(据雅虎的资料http://cn.news.yahoo.com/newspaper_media)。
电视台的上网要晚一些。中国中央电视台也于1996年开始在国际互联网上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己的站点。1999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通互联网网站后,“新闻联播”节目当晚就可以上网,但是“新闻联播”只是电视节目在网上播放,还不是真正的网络电视。[24]
根据上海文广集团的资料[25],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四十八家电视台上网。
据某网站的资料来看,上网的广播电台也已经不可胜数。
http://union.itlearner.com/radio/radio_list.htm
本文上面曾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出现,三大传统媒体必须借助于新的技术,因为新的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马克思观点)。但是,技术和设备都只是外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中的信息和内容,也就是相当于这里的“内容为王”的概念。
五、略述网络传播对其它传统媒介的影响
1、对期刊、杂志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三大传统媒体造成的影响,主要是“负”的方面,即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减少了它们的发行和广告的收入。
期刊杂志虽然也是印刷媒体,有它不同于报纸的特点,在遭受广播和电视冲击的阶段,它以自己的“专”和“深”找到了生存空间。面对网络这个第四媒体的更大冲击,结果如何似乎还不可定论,网络对它的影响有双面性,而不像对传统媒体那样一边倒。一方面,在网络传播时代,印刷媒体的读者肯定是大大减少了。另一方面,网络给期刊杂志提供了一种更加广阔的平台和便捷的传播手段,因为期刊杂志一般都拥有忠实的甚至铁杆的读者,特别是一些行业杂志,它的专业性不是三大传统媒体可以替代的,这种情况在学术期刊中的表现特别明显。
看普通新闻的时候,如果某个网站要收费,我们可以换一个免费的来看,如果所有的网站都收费,不看它也没关系。但是,搞研究写论文可不是这样,需要看的文献和数据资料必须要看,即使付费也得看,不看就写不好论文,网络的出现只是给文献搜索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和方式。现在,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规定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毕业;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和行业技术也越来越多,而且业绩、工资和奖金往往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挂钩。
所以,网络传播对学术期刊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冲击,对专业性的行业杂志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冲击,对普通的杂志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无论是作为对策还是作为技术更新,期刊杂志必须利用网络开通网络电子版,这点是肯定的。
2、对电影、戏剧的影响
电影、戏剧,还有下一个标题的摄影、绘画,虽然也都是传播的范畴,但是与三大传统媒体有所不同。三大媒体主要侧重于新闻的传播,所以它们的典型特征是:翻新和滚动的周期短(频率快)。而电影、戏剧、摄影、绘画这些,则主要倾向于文化艺术的传播,众所周知,文化艺术可不是比速度的,而是看内涵、品位和艺术价值的,一部《西厢记》演了五、六百年,仍然有众多的观众;类似的《牡丹亭》也是几百年久演不衰。另外,文化艺术的欣赏,需要一种心情、氛围和环境,而不是新闻信息的获得仅仅考虑速度,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品位,与读者的多少或者能不能卖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真正的文化艺术往往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大众媒体和新闻看重的是传播的速度、数量和经济效益。
所以,有了电影以后,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愿意去看露天的真人戏剧公演,去享受一种放松悠闲的、传统天然的氛围;家家户户普及了电视以后,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情侣)愿意到剧院去看价格不菲的电影,享受那一种环境和共同沉浸在剧情中的浪漫;有了网络以后,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与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对电视节目特别是体育比赛评头论足。
当然,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网络这个传播巨人的出现,对电影和戏剧这些传统的方式影响和冲击还是很大的,最明显的就是看戏的、看电影的人少了,票房收入大幅度下降。所以,现在戏剧基本上只能在村镇里找到它的生存空间,而且一般都是有钱人为了庆贺喜事摆面子,花钱雇剧团公演给民众看。至于电影院,乡镇里的电影院几乎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我们乡(原来的金华县寿昌乡)的电影院,在我读中学期间还看过几次电影,后来就出租给乡镇企业当厂房了。
城市里虽然还有大大小小的电影院,但是观众也是屈指可数。就在前几天我和妻子趁着国庆长假,到杭州新华影都去看了场电影,我们是开演后才摸黑进去的,电影结束开灯的时候,才发现可容纳上百人的小剧场,只有区区六个观众!据妻子的一个同事说,他们夫妻两个那次去看电影更“牛”,就只有他们两个观众,相当于包场了。但是,电影院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电影票的价格很高。记得
2000
年我在金华上班的时候,还曾经到福泰隆去看过几场电影,票价只需区区几元钱,不久前回金华路过福泰隆,一看票价已经涨到几十元了。现在,看电影纯粹是为了享受和怀念电影院的那种氛围。
3、对摄影、绘画的影响
电影和戏剧还算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作用于人的听觉和视觉。而摄影和绘画,则只是光线作用于人的视觉,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说,这两者受到的影响应该更大。
我曾经有好几次开玩笑地问妻子:古人画画是为了描摹真实的景物,有了照相机以后,可以简单快速地拍摄到精确的景物,那么,绘画专业和画家还有什么作用呢?有照相机和摄影家就可以了。
虽然绘画和摄影得到的都是图像,而且摄影得到的图像更逼真,但是这两者作用还是不一样的。绘画中除了工笔景物画,其他诸如写意画、漫画等,都不是为了景物的逼真,而是用艺术手法表现其它的内涵,比如写意画的幽远意境,漫画的夸张等,都不是摄影图片能替代的,摄影家并不能代替画家。
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以前需要摄影家,是因为用光学相机拍照片比较复杂比较专业,现在数码相机都已经很普遍,普通的人只要会简单的操作,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精美图片,那么,摄影专业和摄影家还有什么作用呢?自己动手就可以了。
普通人用数码相机虽然可以得到精确的图片,但是,景物的选取、光线的运用等等许多摄影专业的手法,使得同样是精确的数码照片,所含的内容却不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用“内容为王”的思想来理解就容易了。无论是摄影对于绘画,还是普通人的数码相机对于摄影家的光学相机,都只是工具的进步,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画家的画是不同于照片的,摄影家的光学照片也是不同于普通人的数码照片的。
当然,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传统技术的冲击和影响肯定是难免的。也许照相机出现以前,一个画家可以很容易凭着给人画肖像谋生,后来大家都进照相馆拍肖像了;也许数码相机普及之前,摄影家开个照相馆也很赚钱,现在大家都自己给自己拍照片了。所以,现在绘画和摄影之类的东西,也许只能出现在纯粹艺术的领域中了,而在社会民众之间则失去了生存的市场。
六、结束语:网络传播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对一个时代的传统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改变,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精确,但是,新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生活。
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影响和冲击。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它对传播领域的冲击更是直接和强烈,甚至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尼葛洛庞帝甚至写了一本书,叫做《数字化生存》,从各个方面预言人类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在网络的时代、数字的世界里,人们的生活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精确。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对人类来说是进步还是退步?是福音还是祸事?
参考文献来源:
1、数
据 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http://www.cnki.net/index.htm )。
2、电子期刊:《传媒观察》,《唯实》,《第四媒体》,《网络时代》,《创新论坛》,《财经界》等。
3、著
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新闻学(本科)系列教材。
4、网
络:互联网搜索引擎:谷歌( http://www.google.cn )
注
释:
[1]
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2
期,第44页。
[2]
胡泳:《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2年第12期,第37页。
[3]
周文建:《太极宇宙论》,《正论之B:两仪四象与相对论》,网址如下:
http://www.sun0moon.com/me/yuzhoulun/4zhenglunxiangduilun.htm
[4]
佘文斌:《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唯实》,2002年6月,第12页。
[5] 季 林
王灿发
侯欣洁:《作为媒介的报纸生存抑或死亡》,新华网,2006年11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1/14/content_5326848.htm
[6]
韩强、秦怀茂:《网络对报纸影响的调查分析》,《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7]
张朝阳:《互联网为何对报业冲击如此大》,泡网俱乐部。
http://paowang.com/news/3/2006-08-27/20060827235542.html
[8]
刘行芳,《当代传播》,《报纸如何应对网络传播挑战》,2005年第6期。
[9] 徐炎,《影响广播发展的三大趋势——视听技术》,中国广播网,07年8月28日。
http://www.cnr.cn/2007zt/2007gbfzlt/gdzs/200708/t20070820_504545648.html
[10]
《播客:广播工业的革命》,《世界媒体实验室》,《传媒日报》,2005年9月20日。
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5/09/20/672776.htm
[11]
张碧霞:《播客时代,传统广播能否老而弥坚》,人民网《视听界》,2007年9月24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70684/104022/6307326.html
[12] 栾轶玫:《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中广网,2006年11月21日。
http://www.cnr.cn/2004news/column/qqhy/qqhyfzdt/200511/t20051118_504130290.htm
[13]
中国记者网站,http://chinesejournalist.xinhuanet.com/html/200705/huidp2.htm
[14] 新浪网,07年1月30日。
http://tech.sina.com.cn/i/2007-01-30/17151361142.shtml
[15]
新华网:《网络巨头追捧宽频
网络宽频会取代电视吗?》,2006年11月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1/09/content_5307984.htm
[1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级网络电台的发展空间与策略研究》,2007年1月26日。
http://www.scio.gov.cn/cbll/cmll/200701/t107239.htm
[17]
蔡帼芬,梁虹:《印刷媒介会消亡吗?》《现代传播》双月刊,1999年第1期。
[18]
孙坚华:《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终结》,1999年3月20日。
http://news.chinabyte.com/351/1249851.shtml
[19] 佚名:《新旧媒体:谁动了谁的奶酪?》,媒体安都转载,07年10月4日。
http://www.mediaundo.com/blog/A11741-9/index.html
[20] 佚名:社科院调查报告4-12《媒介的地位》,新华网·传媒在线,2005年7月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7/08/content_3192451.htm
[21]
何姗:《整合媒介:媒体发展的趋势》,新华网转载《青年记者》,07年6月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6/07/content_6211797.htm
[22] 佚名:《21世纪媒体发展趋势及对策》,新华网转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日。
[23]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网络媒体的现状调查》(2004年11月)。
http://zjjx.zjol.com.cn/05zjjx/system/2005/11/04/006356935.shtml
[24]
《中国网络电视的发展现状》,2007年8月10日。
http://www.tv2tel.com/bbs/view_topic.aspx?topicid=-1060486280
[25] 全国电视台网站链接
http://www.smg.cn/tvlink/li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