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封从网络来的请教邮件,我还以为又是哪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小青年,因其信中提到写了两本书,所以特意上网搜索一下他的相关介绍。搜出来他的简历看了一下,原来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而且来头很大,于是恭恭敬敬地给他回了一封信。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FreemanZhou" <freemanzhou@sohu.com>
To: "Zhang Xiu Mu" < 隐去其邮箱地址 >
Sent: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2:17 PM
Subject: Re: 联系
张修睦 先生:您好!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易经》感兴趣的小青年或初学者的求教信,所以当我刚看到您这封信时也不以为意。
因为您信中提到写了两部书,所以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您的简介,看完才知道您已经是古稀老人而且成就卓著,令人钦佩。
我是晚辈,虽然对《易经》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但主要是揭示《易经》的自然科学内涵,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虽然我对易、佛、道之类修行实践也有浅尝,但是主要练习的是内家功法,对外拳没有研习(包括太极拳),而您是专家。
我的书稿《太极宇宙论》和太极拳之间只是碰巧同名,也许哲理上有些相通之处,所以我只能尽我所知略言我的浅薄之见。
两仪图有多种版本的画法,按照我对《易经》哲理、自然科学、天文宇宙的综合考察和联系研究,正确的两仪图应该是而且唯一只能是这个(请看附件)。因为只有这个才符合易经哲学思想、自然科学规律、天文宇宙实际观测。
关于银河系的图案,它是旋涡状的类似于两仪图,这点是大家公认的看法一致的,但是这个漩涡是逆时针转还是顺时针转的,这一点上有相反的两种看法。如果结合《易经》哲理、自然科学、天文宇宙并使三者能自洽的话,我认为银河系是逆时针转的,即中国古人所谓的“天道左旋”,两仪图也必须是逆时针旋转的(两仪图是对天道的抽象描述)。现在地理教科书中的银河系图片显示的是顺时针,原因在于这个图片是俯视图,但是实际上我们对于天象是要仰观的,所谓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如果仰观银河系的话,所得图像自然是逆时针旋转的。
两仪图的画法并不是随意的,只有一种是符合天道的因而是正确的。我经常看到各种不同的两仪图画法,有的是上下颠倒,有的是左右颠倒,偶然也有看到画法正确的,但却是顺时针旋转因而是错误的。比如昨晚夫人在网上看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视频(这是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节目录像),我也坐旁边认真地陪看,但是才看了一集半就没法看下去了,因为有一些基本性的概念和知识都弄错了,而且讲到阴阳的时候牵强附会,其中出现两仪图动画时发现其旋转方向就是错误的(阴阳鱼的排列倒是没有错)。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阴阳之间有一些基本的关系,这是一般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比如说,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盈虚消长、相互转化、相互渗透、无限层次等等,实际上阴阳是宇宙万物二元阶段的表象,是事物的一体两面,这也是太极拳的原理和依据。在太极拳中(当然太极拳我是外行),阴阳的对立、消长、转化这些都有体现,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少阳、少阴)和层次好像没有什么体现。对立和依存表现的是静态,消长和转化体现的是动态,因此这两者在太极拳中运用较多。另外有一点要注意,从哲学上来说,阴阳(太极拳中体现为虚实
、快慢、轻重、进退等)的消长和转化是同步的,是一体两面的,并非分开的各自为变的。
我认为银河系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物理核心,其实银河系只有一个理论上的几何中心,它的物理学中心应该是空的,相当于无极即数学的“0”、佛学的空、道家的无。太极拳中,前后左右上下的阴阳虚实转变是大家看法一致的,但是一般认为以身体中心为太极(有人认为是中丹田),这也未尝不可,因为本来就是“太极”拳嘛!我认为这是属于比较低的层次,在太极拳中如果能做到似守非守、守而不守、守无所守,才能进入出神入化之境界,即中心是更高的无极而不是太极,太极仍然是从一而出的有,无极则能神鬼莫测、无中生有了。
晚生浅见,管窥蠡测,一家之言,直言不讳,还望前辈海涵。
周 文 建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Zhang Xiu Mu" <------>
To: <freemanzhou@sohu.com>
Sent: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4:22 AM
Subject: 联系
周文建先生:
下载了您的太极图集,看了"太极宇宙论"提纲,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
太极拳有八种劲法,五种步法,推手可用两种劲法混合应用,则有64卦,也有相生相克等拳艺原理,我正在研究,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我撰写了两本书“太极拳原理与练功精要”“正宗忽雷太极拳--及密传十一层练功法”。前者涉及八种劲法。
张修睦
-----------------------
附:张修睦 简历
张修睦,男,1937年1月出生,湖北随县人。1965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委员会委员,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力专委会委员,中国材料科学学会相变委员会委员,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温县赵堡大极拳总会常委,赵堡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传人,沈阳太析拳研究会教练委员。香港专利交易的高级技术顾问,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获中国武术段位六段。从事电子衍射图的计算机标定和电子显微橡的计算机模拟。1986年7月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赴日本访问,9月应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邀请赴Nancy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作一年,从事相变诱发塑性机制及其晶体学的研究。西班牙中国武术联盟名誉主席负责承担国家高技术工程项目中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及合金相变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研究,建立了微重力实验室。1996年再次在我国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实验中出色完成任务并受到表彰。1998年至1999年应巴塞罗纳大学邀请任兼职教授,每年出国工作半年。1987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其中“双氏体形校长大、形态转化及其晶体学的研究”获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王等奖。根据空间试验研究结果,在地面重力条件下制备出均质偏晶合金,获得中国专利。培养硕士、博士毕业生16名,在学硕士生、博士生四名。《空间流体科学与空间材料科学》一书主编译者;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物理学报》四篇,《Acta,发明Metall》四篇,获《金属学报》李薰优秀论文奖一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