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两次荐书给老外

---- 周 文 建

由于某种契机,我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而且发现中国古人的思想中有现代西方现代科学不可比拟的智慧。

03 年妻子出国,我一个人流落京城,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去看书消磨时间。当地人把北京图书馆为“北图”或者“国图”,因为它实际上是国家图书馆,有两千三百多万册馆藏,那是真正的汪洋书海啊!

 “北图”一楼进大门右侧,有一个规模不大的书店,经常有很多新书上柜。有一次,在一个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类书架前,居然听见一个中年外国男人问售货员有没有《墨子》卖?这让我很是惊讶!不要说一个外国人,就是我这个向来对中国古典文化比较关心爱好的中国人,也还没有真正地看过《墨子》呢!

众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科学技术日益得到认可,而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主导下,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被当作“四旧”一起受到打压。国际上,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互相攻击、封锁和防范。在国内这种社会观念和国际大背景下,中国青少年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更不要说西方人了。

晚清以后的中国积弊深重,落后挨打,以至于失去了民族自信,走向“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也是排斥和否定。就像自己家里有宝贝却不懂得珍惜,反而让外人来发掘,这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可能就是这种心理的潜在作用,曾经有两次,我在书店主动向外国顾客推荐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书籍,而老外的真诚和坦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是在北京亮马桥的燕莎友谊商城。妻子临近出国,想买一些衣服,所以我们到使馆签证回来,路过燕莎友谊商城的时候就进去了。到里面转了一圈,商品价格都高得惊人,衣服动则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有一个太阳镜居然标价五千元!因为这里是北京的使馆区,顾客很多是老外。

衣服不敢买了,妻子说想买一本“西汉辞典”,到西班牙以后学习用。于是两人上了六楼的书店,看见一个书架上有很多中国古典哲学的译著。这里很多深奥的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都有英文版,比如《道德经》等。《易经》,中国最深奥的古典哲学著作,居然也有英文版! 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翻译的。夫妻两人坐在书店的地板上,一起饶有兴趣地边看边谈论。

这时候,有一个外国女子也来到这个书架边上,翻看书架上的这类书。我自己觉得英语口语不好,就鼓动博士妻子上去问一下那个老外,是否也对中国的古典哲学感兴趣?

妻子忸怩了半天才鼓起勇气上去了,我说中文,让妻子给我做翻译。妻子虽然是中科院博士,但是口语也不好。得知那个女老外也对此感兴趣,而且买了好多这方面的书,我就推荐她买这一本《易经》。她翻看了一下,真的买下了,这书价格可不低。

另一次就在几个月前,在杭州延安路购书中心,进门靠右侧有个文化类新书架,我在翻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个外国中年男人走到这个书架边,拿起一本书来翻看,旁边还跟着一个中国小伙子,看样子是翻译。定居杭州以后这些年,我用业余时间修完了浙大本科课程,英语口语也大有长进了。于是我主动上前攀谈,并指着我手中的这本《中国哲学史》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我告诉他,想了解中国哲学文化,这本是最好的入门书。这老外比那年在北京燕莎商城的那个女老外更爽快,听完我的介绍,连连说“好”,向翻译问了多少钱后决定买下。那翻译还算机灵,看到还有个下册,也拿来交给老外。

可以想象,如果我是向陌生的中国顾客推荐一本价格不菲的书,对方肯定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研究半天:这小子为什么向我推荐这本书呢?其中有什么圈套或者猫腻?他是不是书店的托儿想赚我的钱?这么一想,然后赶紧转身离开了,可能还要疑惑地回头看我几眼呢。

我向老外推荐这些书,是因为我自己认可中国的古典哲学智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另外,也希望有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国人当以更加自信、开放的胸怀放眼世界,文化和价值观念之类的“软实力”,甚至比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更重要。天下大同,必然是文化观念主导一个社会。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大办孔子学院,应该也有这种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