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妻子一闺蜜学佛已经有数年,现在灵隐寺这边做居士。

最近,她听说大雄法师来杭州某酒店,特意赶来参见。

她有一个疑问或者说心结,请求法师开示,她问法师:

我有个儿时的念头总是放不下,像这种情况该咋办呢?

法师问她:那是你吗?

居士回答:是我,不过那是儿时的我。

法师说:儿时的你还是现在的你吗?

居士说:不是。

法师说:现在的你已经不是儿时的你,现在又多了一个记住那个念头的你……

居士沉思不语……

开示结束。

-----------------

听完故事,我对老婆说:禅宗经常以“念佛者是谁”这个话头作为契入点,让念佛者对色相的“我”产生 质疑和追究并进行否定之否定,以看空“色我”看见“心我、性我”。这种开示法用的是禅宗参话头的方 法,倒是也可以,只是有点拗口。

老婆反问:听起来好像你挺懂的,那么如果居士是向你问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呢?

我说,我就问她:那你把你放不下的那个念头拿出来,让我来帮你把它放下。

据说,禅宗次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教,说他有一事不明,达摩问他何事不明?

慧可说我心不安。

达摩伸手向慧可说: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

慧可低头找了很长时间,说没有找到。

达摩说:我已经帮你把心安完了。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心本无心,何来安与不安呢?

心且如此,念头更是如此。

佛家说“一念三千”,前念不忆,后念不思,心在当下,如如不动。即使当下的念头,也是瞬间就过去了 ,何况是儿时的念头呢?如果从儿时的念头开始一直存放到现在,怎么能放得下呢?

周 文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