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五 季 养 生 介 绍 

—— 周 文 建

 

一、理论依据简介 

1、五季概念。

我们通常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常识。其实,在中医理论里季节有五个,以与五行理论相对应,还有一个季节叫“长夏”。

据《皇帝内经》所述,长夏的定义有两种:一是每个季节末18日,合为长夏,含义是“土旺四季”。二是指夏秋之交,即7月下旬到9月下旬,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

第一种定义侧重于长夏的性质,第二种定义侧重于长夏的特征。第一种含义主要与中医治疗相关,第二种含义除了与治疗相关,还与养生相关。 

2、五类对应。

中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归结于五脏,并与上述的五个季节对应:春季对应肝脏、夏季对应心脏、秋季对应肺脏、长夏对应脾脏、冬季对应肾脏。同时也与五行对应:春季属木,夏季属火,长夏属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还与自然界的五种邪气对应:春季对应风气,夏季对应暑气,长夏对应湿气,秋季对应燥气,冬季对应寒气。

注:中医的概念是“六气”,还有一种邪气是“火”,不为单独一类,因为“火”气是“暑”气的极端表现。 

3、五季养生。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认为在养生则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张介宾)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这里所谓的“养”,主要是从顺着其性质助其生长收藏的角度来说的。 

4、五行制衡。

五个季节对应地侧重于养五脏这点没错,但是从五行角度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五行讲究平衡。春天养肝,但是如果肝木过旺,则脾土受克,所以要适当地考虑佐金平肝(即帮助肺气宣发清肃)、扶土抑木(即扶持脾胃抑制肝木克土)。其余以此类推。 

 

二、五季养生解说

 

春乃生发之季节,也是风木之季节,万物开始苏醒萌动,细菌病毒也开始活跃,人体阳气也开始往体表运行。但是天气初暖乍寒,毛孔的开闭还不能及时适应,而此时多刮风(大自然这样做是为了有利于植物授粉),细菌病毒容易随风而侵犯人体毛孔,这是春天最常见的病,中医就把这类病因称为外邪之“风”,感染这类病叫做“伤风” (也就是西医通常所谓的感冒),并且认为“风为百病之长”。还有一类是花粉过敏,虽然不是细菌病毒引起,但是致病的外部条件相同。

中医和西医都知道,伤风感冒虽然是常见的小病,但若不及时治好,会进一步深入发展成大病,所以中西医都不敢轻视它。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西医一般是杀菌抗病毒,中医则是“疏风解表”。何为“疏风解表”?大致来说就是用一些药物疏通体表气血(一般伴随发汗),让细菌病毒从毛孔进来仍然从毛孔排出去。

这种治疗都是在感冒发生了以后,也就是事后的治疗。西医对感冒一般没有事前预防的办法,只能是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中医却有一定的药物预防手段。那么如何作预防性调理?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疏肝理气,二是适当解表。其原理在于:任何事情都是内因和外因同时起作用造成的,在这里外因就是“风毒”——风中的细菌病毒,内因就是有些个体自身毛孔开闭不严。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气候环境(同样的细菌病毒),有的人会感冒有的人不感冒。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内因提前进行适当的调理。

那么为什么要疏肝理气?为什么要适当解表?因为,肝为风木之脏,无论外风内风,中医都责之于肝,而肝的功能性失衡,主要表现为肝气郁闷,所以要疏肝理气,以使木气条达。其次,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即肺气负责人体毛孔的正常开合,起卫外作用(肺气又称作卫气),所以要适当解表,保持体表气血的通畅和毛孔的正常开合,但是不能发汗,因为发汗属于事后治疗,而不是事前预防。另外,由于中医的伤风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类,所以解表药物有辛温和辛凉两类,在预防性用药未知寒热的情况下,两类药物需权衡搭配取用。

 

夏天是万物(主要是植物)生长的季节,气候特征表现为高温暑热,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植物,不利于动物和人,这是大自然的巧妙设计。因为植物(特别是一年生的植物)就是在这个季节快速生长,动物的寿命一般不是一年,而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的自然寿命更是长达120年(注:按生物科学的规律,动物的自然寿命是性成熟期的七至八倍,或者细胞自然分裂五十代左右),不是靠一个夏季生长的。相反,动物经过夏季的暑热和阳气消耗,甚至会变得“消瘦”,因此农村里有“过夏天如生病”的说法。

动物的生长和身体能量储存期在秋季,因为这个季节是植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可以给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当然草食性动物在春夏也有食物),但是一些处在生物链高端的肉食性动物,在这个季节能够尽量多捕食多储存能量,到了冬天就不容易捕到猎物了,特别是一些要冬眠的动物。异温动物比如蛇(俗称冷血动物)冬眠是因为气温低体温也低血液不活动,恒温动物的冬眠是因为冬季无法捕食到猎物,比如熊在秋季吃得很肥胖然后进入冬眠。

人是高级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而且懂得种植、养殖存储粮食,不需要冬眠。在植物生长的季节,人应该做的是静待植物成熟,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如何“消夏” ——消磨夏天的时间。古人说天人合一、顺天则昌逆天则亡,万物都需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消磨夏天的同时保养身体呢?首先要顺应气候。

夏天最主要的气候特征是高温暑热,万物活动旺盛,对应于动物和人来说是阳气外发,夏季养生的关键点就在这里:阳气的外发通道和机能是否顺畅?矛盾和难点也在这里!

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是37度。春秋的气温在二十度上下,这时人体温度比外界环境高十几度,最适合体温缓和地往外散发,气血也比较通畅。冬季气温在零度上下,人体温度与外界环境相差几十度,需要的是保暖而不能散发太多,保暖比较容易,穿足够的衣服就行了。夏天就不同了,外界环境的温度与体温差不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内外温度达到了平衡,人体热量就不容易正常往外散发。如果环境温度超过37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那就要反过来空气的热量要往人体逼迫了,这就是为什么超过37人会感到闷热不适。根据国家劳动政策规定,气温超过40度全民放假,因为此时已经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了,气温高于体温好几度,即使光着身子热量也不容易往外散发,不活动的情况下还要出汗呢,如果再活动使人体内的温度达到40度,那在西医眼里就是发高烧的大问题了。

当然,现在人类使用技术形成人造环境那又另当别论,比如空调。但是夏天用冷空调其实不利于养生,因为人体由于内在生物钟的调节,在夏天阳气自然外发,还有一个散热机制是出汗。但是,空调却违反自然季节和时令把环境温度降低,人体毛孔反季节地闭塞,散热不畅:离开空调进入自然环境时气温忽然升高,毛孔来不及张开;从自然环境进入空调时气温忽然降低,毛孔来不及关闭,而夏天虽不多风细菌病毒也在活跃期。这样人为地造成忽冷忽热的变化,会得“空调病”,比如说感冒、乏力(走出空调时)、胸闷(进入空调时)。冬天用暖空调情况还好一些,因为冬天本来保暖衣服穿得多,空调的作用也只是保暖。

由上可知,夏季的养生,关键在于散热顺畅。人体代谢会产生热量,如果散热不顺畅,常常会造成人体内的代谢不正常,最常见的比如出现消化、呼吸的问题和反应(这两项是人体最基本的代谢),因为细胞在高温下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好比一台汽车发动机,水温过高的话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那么,该如何采取一些辅助的办法来帮助人体散热呢?

传统和民间常见的是吃生冷清凉的食物,比如西瓜、绿豆汤等,这些东西确实是解暑佳品,但是确切地说:这种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特别是现在的消暑食品都要用“冰镇”,这更是要不得!这是一个全民性的失误,由于人们的贪欲、无知和短视造成。因为,上面已经说得很明确:夏天需要帮助散热顺畅。而冰镇食物进入胃肠,会造成体内温度下降甚至降到低于37度,虽然体内局部的温度暂时降低了,但这只能获得一时的口腹感官之快,反而会导致气血收缩,更加不利于体内(特别是四肢和肌肉)热量的发散。吃常温的西瓜和绿豆汤还好一些,但是吃多了也容易拉肚子,这是其寒凉性质使然。正确的办法是喝热饮!

如果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最常见的是中暑(俗称发痧或痧气)。患者表现为神昏、四肢无力、上吐下泻。据上面解说可知,热量不能及时散发造成体温过高,气血运行不畅,机体代谢受影响,首先是肠胃气机紊乱,所以上吐下泻,气血不畅又导致四肢无力,同样气血不畅则则头部供血供氧不足导致神昏。

对于这种情况,农村里常用的一个土办法是拉筋,主要对患者的膀胱经的肩背颈部部分进行强刺激!提振阳气促使气血热量往外散发!另外常见的办法是吃辟暑用品(复方中成药),比如早些年的十滴水、藿香正气丸、仁丹等,人们在夏天平常也会自备一些。这些药物的成分,主要是一些辛温开辟之品,而不是寒凉清热之物,比如其中常用的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芳香化湿,辟秽化浊,解表祛暑。

由此我们可知,夏季养生的关键是要散热通畅,如果要用一些中药做成饮品作为预防,要选用藿香之类的药物,芳香化湿,解表祛暑,帮助气机运行,保持气血畅通。同时用一些甘淡渗湿、性质平和的药物做辅助清理体内代谢物。

需要注意的是:只能适当地帮助疏通气机,而不能发汗!因为,夏季本来阳气已经外发,只是由于一些原因可能会造成暂时的不舒畅,只需稍稍帮助疏通即可,如果用发汗药物的话容易导致阳气发散太过。

上面是从外部、从生理的角度解说暑气,另外,夏天由于暑热难耐,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心烦意乱或者心浮气躁,所以,同时还需要适当地清心热、养心安神。从心理和情绪自我调节的角度来说,应该保持心情平静,俗话所谓“心静自然凉”。从药物辅助的角度来说,可以用酸枣仁养心安神、莲子心清心热、安心神。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有两大著名的理论: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中医把它们作为两大理论基石。阴阳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其动态特点是消长,其理想状态是平衡。五行是主要是描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动态特点是相互生克制化,其理想状态也是平衡。

长夏是中医的一个特有概念,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使中医理论和五行理论对应起来,当然,其在现实中也有一定的道理和实用性,为什么呢?

长夏处于夏秋之间,是一年中最湿热的季节。这个时间段内,温度最高大气活动剧烈,蒸发量最大降雨量也最大,空气中的湿度大。根据中医理论,这时候脾脏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最大,因为中医认为脾属土主肌肉,负责湿气的代谢,其特点是“喜燥恶湿”,而这个季节的特点是湿气重,脾脏气机容易被湿气所困造成“湿困脾阳”局面。

在中医理论里,脾还有一个作用是“升清阳”或者说“升清泌浊”,一旦脾的气机被湿气所困,则会造成 “清阳不升”, 又因为脾胃相表里,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清阳不升则浊阴也不降,表现为头脑昏沉,身体困重,大便粘腻不爽。

中医专业的都知道:脾胃属土居中焦,乃人体后天之本,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全身气机皆堵塞或紊乱,要想使气机的升降恢复正常,首先要让脾胃恢复健运,即升脾气降胃气,这也是中医治病经常需要注意的一个原则。

由上分析可知,长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湿气,它首先影响的是脾胃的升降功能,按现代科学的说法,这个季节最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的问题,最常见的比如上吐下泻。那么,西医中医分别怎么来理解和对付消化系统的上吐下泻问题呢?

我们知道,西医喜欢把疾病归结到细菌或病毒,比如说拉肚子(下泻),西医一般认为是夏天吃了不洁净的食物导致肠道的细菌感染,对应地,西医的治疗手法一般是杀菌,对于有些细菌性的拉肚子或许有一定效果,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治疗是无效的。我在中医实践中(去年七月)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妇女高某54岁,生儿子后大便一直拉稀已近三十年,我给她开了七副药。后来该妇女的一个远亲来我处求治,告诉我该妇女吃了七副后感觉效果不错自己又抓了七副,吃完后三十年的拉稀也好了,一个中药复方往往用十多种药物组合,整个药方包含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原则和目的,绝非象西医只是杀菌那么简单机械。

西医习惯于要找到可见的原因,所以要归结到细菌病毒。实际上,从逻辑上来说,某种情况下人体中细菌和病毒的大量繁殖,并不一定是致病的原因,而有可能是生病的结果。也就是说,到底是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导致人生病了呢?还是因为人生病导致机体内环境变化所以细菌病毒大量繁殖了呢?这一点首先要明确。

前苏联的一个生物学家通过实验,认为:人生病了所以体内的细菌病毒大量地繁殖了。我们可以用夸张一点的比喻来说明这种现象:为什么死去的人(尸体)上会腐烂长虫子而活着的人身上不会呢?因为尸体是生病了,而且是生病的极端状态(死亡),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就是这个道理。

又比如说,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制度(机体)出了问题然后才导致贪官污吏(细菌病毒)横行腐败丛生呢?还是贪官污吏破坏了国家或社会的良好制度?

如果是人体生病了才导致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那么西医针对细菌病毒进行杀灭的方法治病就是找错了目标,好比想打天上的飞机却把枪口对准地上的飞机影子射击,也好比抓蛇应该抓头部的七寸但却去抓尾巴。

那么中医怎么对付拉肚子呢?中医当然要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拉肚子也得弄清楚寒热虚实,但是其中有一个常用的原则是理气(特别是肠胃之气),因为中医从真正的原因考虑,认为这是由于肠胃自身气机失调引起的,专业术语叫“木不疏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大肠里平时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菌群和平共存,这些细菌对食物残渣进行分解,有时候它们会失去平衡。所以在大肠里找到细菌很容易,也能在某些时候发现有些细菌大量繁殖。

那么呕吐呢?胃是容纳未分解未吸收食物的洁净之场所,而且里面都是胃酸,应该没有细菌了吧?呕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西医找细菌的水平很高,他们在胃里也找到了细菌,比如幽门螺旋菌,这类细菌一般在胃的幽门附近生长(可能是这里胃酸比较少),所以西医的方法还是杀菌!

我最近刚刚远程治好了一个病例:浙工大的一个女生,呕吐半个月经医院(应该是西医)用药无效,因当时我出诊在外地无法给其面诊,所以短信提供给她一个自拟的药方(我以前用于治疗胃气上逆症的)让她抓三副来吃,后来反馈说吃了五副就好了。

从上述解说可知,长夏的主邪是湿气,它首先影响的是脾胃,导致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最常见的是呕吐和泄泻(拉肚子),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所以治疗的关键是使脾胃健运恢复其气机的升降功能,用药的原则是健脾燥湿、升清降浊,其常用的手法是理气:有升有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

秋乃万物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藏之季节。秋在五行属金,五邪对应燥气,在五脏配肺。金气肃杀,万木叶落,气候干燥,而肺主皮毛,位于体表,首当燥气之冲。

秋天最容易得什么病呢?秋天气候干燥,内对肺金,外应皮肤,燥气伤阴,所以最容易导致肺阴虚,表现为干咳、皮肤干燥这两种疾病。从外部气候来说,秋天金气开始收敛,药物也对应地以敛肺止咳、滋阴润燥为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那么中西医分别怎么看待和治疗这类疾病呢?

西医当然还是要归结于细菌病毒,治疗手法当然也还是以杀菌抗病毒为主。这种思路和方法,在治疗春季外邪引起的感冒时可能还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秋季燥气伤阴即阴虚性质的感冒,特别是一些体质本来虚弱的老年患者,这种思路和方法就是南辕北辙根本不起作用了!因为,这个时候所谓的感冒,其实并不是真的感冒,虽然它也有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比如咳嗽,但是这种咳嗽是阴虚干咳居多,并不一定存在细菌病毒的感染和繁殖。

我在中医实践中遇到过好多类似的例子:有的人患感冒,打抗生素五天也不好,反而由于正气被消耗或压制而加重了,有一个患者甚至打了一个星期吊瓶也不见好,医生只好主动坦白说再打下去也没用,让她另想办法或找中医。

我用中药给这些患者治疗,一般三副、五副药就解决了,特别是秋季的咳嗽和一些年老体虚的患者,有时候甚至要以扶正为主。

刚刚不久前(元月上旬),我治愈了兰溪一个75岁老太太的咳嗽。患者经当地西医打吊瓶五天无效,又改为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三天无效,反而出现呼吸湿罗音甚至类似哮喘的症状,由其女儿送来杭州找我求治,我给她开了五副药。一周后其女儿反馈说:服完后去复查已经好了,咳嗽和呼吸湿罗音也都消失。患者女儿询问是否需要再抓几副来吃以求彻底及巩固疗效?我说没有必要。现在是秋冬季节,患者又是古稀老人,单独西医抗生素疗法是雪上加霜,必须用中药的扶正祛邪原则。

秋季还有另一类常见的疾病是皮肤干燥。那么,对于秋季皮肤干燥,中西医分别怎么理解和治疗呢?既然出现在皮肤,西医一般把它归为皮肤病;既然是疾病,总得找病因,也就是要找到细菌病毒。

皮肤是人体与外环境隔离的第一道屏障,时时刻刻暴露在外环境中,当然更容易找到细菌病毒了!比如很多真菌,西医常常就把这些细菌当做皮肤病的原因,治疗的方法经常也是外部涂抹药膏的办法。为什么别人的皮肤没有真菌繁殖呢?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皮肤干燥则微观下体表有许多沟缝,你自己皮肤有缝隙了,细菌病毒当然要滋生其中。

那么为什么你的皮肤干燥有缝,别人的皮肤光滑细腻湿润呢?中医认为是你的肺阴虚了,因为肺主皮毛,肺阴虚则皮肤干燥开裂。所以中医把皮肤病归之于肺,皮肤的干裂只是一种外部的表现,治疗皮肤疾病要调理肺。如果只是用杀菌兼保湿之类的药品涂抹皮肤,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好比一个水库大坝开裂渗漏了,你从外面涂抹泥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从内部填补堵漏。外部涂抹泥浆相当于西医在皮肤上涂抹膏药,内部填补堵漏相当于中医滋阴润肺。

前段时间,我刚治好了一个中年男子的皮肤病:患者吴某,东阳人,全身布满红斑,西医诊断为“红斑型天疱疮”,西医已经治疗数年无效(包括激素治疗),因缘求治于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红斑消失其它方面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由上述解说可知,秋季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干咳和皮肤干燥,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肺,具体来说一般是肺阴虚,需要滋阴润肺为主。

 

冬乃闭藏之季节,天寒地冻,万物蛰伏,人体亦应之。

冬季五行属水,五脏对应肾,五气对应寒。

肾乃人体先天之本,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中医把肾称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这是它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一个方面,人体阴阳的平衡最主要的就是指肾的阴阳平衡。

我们经常会听到肾虚、肾阴虚、肾阳虚之类的说法,人体通常所谓的体虚,经常指的就是肾虚,所以补身体经常指的就是补肾。因为肾主封藏,故有“肾有虚无实、有补无泻”之说,通常民间的各种滋补品也都是针对肾来补的,电视里各种补肾保健品的广告最多。

既然肾为水脏且又有补无泻,那么是不是补肾水(滋肾阴)越多越好呢?

不是的。上面提到肾是“水火之宅”,而且讲究水火既济、阴阳平衡。如果一味地补水而无命门之火来温暖气化,只会导致水湿泛滥、一派寒象;如果一味地补肾阳而肾水枯竭,则会导致阴虚内热、火气升腾,只有水火既济、阴阳平衡,才能使水不寒冷、火不炎热、生化无穷。所以,补肾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怎么补才科学合理却未必知道,这是非常讲究的,重要的是水火阴阳的平衡。

那么在冬季怎么补肾呢?冬季天气寒冷,对人体的影响是阴水失温、封藏太过,从水火阴阳平衡的角度考虑,显然平时预防性的冬季补肾应该稍为倾向于补肾阳和命门之火。

如果肾虚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和疾病呢?

中医认为肾主封藏、主志、主骨、主生殖、司二便、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所以,肾虚的话会导致骨髓空虚(相当于西医说的骨质疏松),容易造成不孕不育,大小便不正常,还会导致耳鸣甚或耳聋,头发枯燥无光泽,记忆力衰退等。

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具体来说,还要看是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还是命门火衰,具体论述起来比较复杂,我们举几个简单常见的例子来说吧。

比如说,如果肾气虚,会出现尿蛋白。又比如说,如果肾阴虚,会导致尿路感染。再比如说,肾阳虚命门火衰(这两方面常常同时出现),会导致肢冷畏寒。

那么,西医中医怎么理解和治疗上述这些疾病呢?

西医仍然是从细菌病毒角度来看上述问题,尿路感染有细菌病毒这是容易理解的,尿蛋白和畏寒与细菌病毒感染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无法说通的。

比如治疗尿路感染,西医当然是抗菌消炎,也许暂时会有作用,但是会陷入一个怪圈:反复感染、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西医束手无策,因为消炎抗菌的方法已经没有任何作用。

这样的病例我遇到过几次,比如:中年妇女周某,人劳累就发生尿路感染,每年总要发生很多次,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多年。早些年发生感染的时候,找西医打一个吊瓶就好了;到后来一个吊瓶不够了,需要打两个吊瓶才能好;再到后来,打三个吊瓶也不好。我给她开了七副药,吃完好了一大半,再抓五副,吃完全好了,至今已经数年未再犯。肾阴虚导致的感染,西医反复抗菌消炎不能根治,这类似于王太仆所谓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用中药清热的同时滋阴补肾,才能彻底根治。

尿蛋白我不知道西医是怎么治疗的?是否也要抗菌消炎?

我治好过一个尿蛋白,主要是从调理肾气入手的。患者是我高中时某老师,肾病多年,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病理指标反而从最初的一两个增加到几年后的七八个。由于同学聚会之缘,我接手给她调理,每次药方后复查都有两个指标恢复正常,经过四次次药方治愈。

还有肢冷畏寒的情况,我在中医实践中更是经常遇到,不知道西医对此怎么治疗?是否也归结为细菌病毒感染?中医认为这是肾阳虚命门火衰,治疗很简单,效果也很好很彻底。

由上述理论解说可知,肾有虚无实、有补无泻,补肾讲究水火既济、阴阳平衡,考虑到季节因素,冬季补肾需要稍为侧重于补肾阳和命门之火。

--------------------------------------

附:中机升降丸

王 :

    我知道厂家指的是关于这种药(方)的神奇故事,类似于那种古代神医的传说,以便于他们在说明书上做些宣传。

    其实,可称神奇的故事是有的,只不过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拟的,是当今的而不是古代的,是本人的而不是他人的。

    因为,我救治母亲、老金、苏老师、我岳父,用的都是这个“中机升降”的原则,每个都是足以炒作的经典案例。

    只不过涉及学术的事情、医道的事情,我不喜欢炒作、不愿意炒作而已。

    忽有意兴,,权作消遣,试用文言编故事如下:

    有散人者,中隐钱塘,遍览古籍,深谙阴阳,精通医道,术及全科,尤知造化开合中机升降之理。

    尝有金某,求医省城,日费千金,腹鼓身热,经旬难消,众医束手,断为绝症,嘱咐后事。

    散人受托,往视之,则曰:中机废矣,此即俗谓脾胃气滞而已,不足虑也。

    遂遣方,用药十数味,花费仅数金,一剂热止,三剂腹平,五剂而归家自理矣。

    同窗导师,受困胃病,西医无辙,遂遍求名中医甚至有谓省内泰斗者,经治数载未愈,反生它症。

    散人应邀,不顾俗礼,无视美味,即席诊治,叹曰:中机不运,何炎能消哉?升降复则病自去矣!

    其妻持方往,药师皆言未曾见如此用药,竟无有敢卖者,后辗转购得,三诊后,胃病得复原,饮食如常矣。

    昔日居家时,母患胃病日沉,竟至卧床,散人初涉岐黄自习医道,半年母体得康复,亦依此中机升降之理。

    前年岳父胃病,西医令其吸氧禁食,一周而无起色,遂与妻千里赴鲁驰救,

    一剂后复食稀粥,二剂后能吃软面,三剂后可下干馍馍矣,五剂后遂出院回家,亦不过恢复其中土升降运化而已。

    古人云:出入废则神机怠灭,呼吸止则气立孤危。诚哉斯言!

    生命之道,一气周流,升降开合而已,知此者可谓大医也。

 

周   

 

文建好:

        厂家希望产品不仅好,还要有故事,有概念可以炒作,我先把配方隐去部分发给他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