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养  生  杂  谈

—— 浙工大讲课提纲第3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周 文 建

 

 

还是上次那句话:只管放松心情听就可以了,不用做笔记。

我们第一课主题是养生重在养心神,第二课主题是养心神贵在虚无,那么,今天这第三课主题是:怎样让心神做到虚无。

你们听说过有句歇后语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吧?

我今天扮演一次小和尚,先给你们念一段经文。快速背诵: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我刚才背诵的是什么经?你们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

我刚才背的是《般若bo-re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总共只有 260个字,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藉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

《心经》的来历:玄奘大师在西天取经路上受困,观音菩萨化身说法。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一、经名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的梵文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

般若:梵文读音是「巴尼亚」,其基本含意是智慧,全称是摩诃般若,即佛学所谓的大智慧。

波罗:梵文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梵文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心经:经是经典,心经就是心法的经典。我们常说口诀,这里是心诀、心法、不传之秘。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

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1、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的「法身」的当体。

  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方能究竟的。

 

2、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是用分别心,即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

  观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观照的就是自己。

 

3、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绝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一开口,早已不是真实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的,这就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读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棒喝也都是方便.

比如你问我月亮在哪里?我用手指着月亮,但是你不能认为我这个手指就是月亮。

又比如你的小狗走丢了,你去寻找的时候向路人询问,总得向对方描述一下你这只狗长得什么模样?虽然你描述的肯定不是狗本身真实样子。

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 。

 

其实,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多--六种解脱法门。六种波罗蜜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我们这里只讲般若波罗密多。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 ,即逻辑学中所谓的充要条件。就是说,般若波罗密多包含了其它五种,能直证解脱

 

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二、经文浅解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1、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2、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自在:庄子,逍遥自在,自然而在。俗语:浑身不自在。

菩萨:佛学中对修道者根据其达到的境界来分别的一种称呼,最高境界为佛,其次有菩萨,比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还有罗汉,比如十八罗汉,还有我们通常说的和尚等。

行,禅定、入定,深是非常深入,行深就是说:在非常深入的禅定状态下。深入到什么境界呢?深入到了般若波罗密多的境界。

照见:不用看见、瞧见,区别:照也叫观照,是佛家术语,是不用眼睛看,我们看见是局部的假象,佛家的观照是直接整体的、完整的得到真相。

五蕴又叫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我们接受的信息愈来愈多,脑子里所蕴藏聚集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就是《道德经》所谓的“为学日益”。

五官天天在接受外界信息,慢慢在原本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盖层,这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

观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在深深入定的境界下,照见了五蕴皆空--一尘不染。

看似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如果我们用观照,则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

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就我们所了解,在这大宇宙中,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任何永恒的个别事物的存在。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组合的东西,都是空幻不实的因缘假合。

空,不是没有,而是原本如此。空是什么?它是万有的原因,万物从空里来,又到空里去。空是体用一元的。般若智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著,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空永远是大宇宙不断进化、不断开展、不断创新的无限势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了。

佛法讲空,不是叫我们去分析空,把空当成一种学问,而是要我们心空。只有扫除五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积的心垢,让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诃般若才会发露、呈现。如果用六识分别,把废知识、假常识堆满一脑子,每件事物都执著,摩诃般若就会被窒息、被埋葬了。

度一切苦厄: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和厄运。

「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观是觉观,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六尘虚幻,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了。

说到烦恼,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我也有烦恼,烦恼并不可怕,烦恼即菩提嘛!

关键是怎么看待烦恼?怎么处理烦恼?有烦恼至少说明他还有觉性有灵性,如果没有烦恼,除非他是石头瓦片。其实得道之人也有烦恼,按照禅宗的说法,真正得道的人看上去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的心不同了。普通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道到一定程度,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是到了真正得道的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只不过这时候他眼里的山和水已经不是原来实有的山和水了。

学佛修道养生能够开阔自己的心胸眼界和意识,最低的两个收获是:身心健康、断除烦恼。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心胸和容量像一盆水,那么扔进去一块小石子整盆水就会晃动起来甚至溅到外面去了;如果把同样的小石子扔进一个大池塘或者水库,只是泛起一丝涟漪;如果把同样的小石子扔进大海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是他自己,合起来就是舍利的儿子。舍利是佛的功德圆满所成就,广义上说就是佛的弟子。

还有,学佛修道者的尸体火化后,有些人的骨灰中会出现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固体颗粒,这些小石子也叫舍利子。据说这些小石子非常坚硬,用锤子砸它都砸不碎,锤子反而凹进去一个坑。修炼达到不同境界的人得到的舍利子色彩质地不一样,境界一般的修行者舍利子像普通的石头疙瘩,境界高的修行者舍利子比较晶莹透明。不同部位得到的舍利子颜色也不同,比如骨舍利是白色的,血舍利是红色的。据说佛祖的脑舍利(佛祖火化后大脑结成的舍利子)五彩斑斓晶莹剔透非常漂亮,我在网上看到过其照片。有人说这些是结石,这种说法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比如说医院里很多结石病死掉的人,火化后也没听说出现过舍利子。再说如果那些修行者身体中出现那么多大块的结石,早就死了,佛祖大脑中出现那么多结石更是不可能的事。不过, 佛祖的肉体生命并不长,八十岁度灭,而且晚年体弱多病。所以,从身体修炼的角度来说,中国的道家水平更高一些,因为道家有一种追求就是长生不老。道家的高人活到一百几十岁还身轻体健的也很多,据说太极张三丰活了三百多岁呢。 ( 参 阅:舍利子形成的实质机制

很多经典都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记录的,比如《内经》以皇帝和他的医官们对话的方式来阐述理论,心经是以菩萨和舍利子的对话的方式来记录的。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在圆觉经中,很多菩萨问法,都是替众生发问,来逗机说教。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万事万物现象世界,都是由条件组合的东西,原本不有,毕竟是空。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实相当体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毕竟是空。所有物质,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会证实是什么都没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该是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么状况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观照,有、没有,都不分别,只是一心。在大圆镜智之下一心圆满,有、没有的问题根本不会发生。一种摩诃般若的心灵状态与镜子一样,当机全现,过后无踪。如果用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分别取相,空即是色。南怀瑾有副对联叫: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丹田有宝是道家追求的某种境界,对境无心是佛家禅宗的境界。

空是没有自性,无可寻觅,无能把捉,无可认知。如果为了说明空的道理,从前言、序论、大标题……用种种观点来叙述,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空论,结果空何尝空?很多人说空是什么都没有,这叫恶取空见。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实与永恒。

空的境界不见物生心,不随物生心,而心能转万物,空能转万境 ,而不是心为物役——心被外物所奴役。中国明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就认为:心外无物,我心即物,我心即宇宙。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缩短语气一笔带过的话。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既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这样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理既相同,所以一笔带过了。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无量无边,而它的真相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我。法是空无自体的,好像水结成冰,并非是新物质的创生;当温度升高以后冰化成水;温度再升高水蒸发了,也不是 物质的消失。因为万生万物无不以空为素材,无不当体是空,所以在这一真法界里,既没有真实事物的新生,也没有毁灭的现象;既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生起,也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实体毁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物理学、化学中不是有好多守恒定律吗?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还有合起来的动量守恒定律等,但是这些守恒都是色的世界的守恒,只是表面现象。法的世界即规律自身的世界是空的、空的世界才是永恒的。 现象的世界生生死死,宇宙中不会因此多出一个原子,也不会因此少去一个原子。

海水一味。既然原本不生,最后无有可灭。真理不出于法界,法界无限,也就是时空无限。万生万物,一切现象,都可画个「0」来概括,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即是由空所显,万象皆空

不垢不净:什么是脏的(污垢)什么是干净的呢?按我们常人的看法,臭水沟里的水是脏的,矿泉水是干净的;大便是脏的,我们吃的米饭是干净的。但是,即使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组成物质的总共只有108种元素,如果把它们都分解为原子,不过是那相同的108种元素,如果再分解成夸克子,那么总共就只有六种夸克。这还是从万有的、色的世界来说的,如果从法的世界、空的世界来说,那就更不存在脏的或者干净的区别了。

你们是不是有人想问我:那么周老师,你敢不敢吃自己的大小便呢?

我可以耍滑头地说:如果你把它们分解为基本元素或者夸克子,那我就敢吃。

其实,真正的大小便也是有人吃的,据说日本就流行喝小便保健法,就是每天早晨喝自己第一次拉的小便。中医也常常有动物的粪便做药物的,比如家蚕的粪便叫蚕沙、蝙蝠的粪便叫 夜明砂、鼯鼠的粪便叫五灵脂、《内经》中记载鸡的粪便叫鸡屎醴,还有李可老中医的药方中就经常用到白马通,就是马的粪便,童子便,就是小孩子的尿。 我们世俗生活中的脏和干净也是相对的,所谓“眼不见为净”,你在饭店里吃的饭菜里,也许就有很脏的地沟油呢!

经云「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沤发」;海能现沤,沤不离海。在一真法界里,有什么垢与净?有什么增与减?新结成的冰块并不表示水中多增加了一块冰,冰块溶解了也不表示减少了冰块的实质。

简单地说,一切万生万物无一不是由空里来而又向空里去,亦即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空是无限生机和一切发展及开创的势能:一切由空里来,一切又向空里去;从空里来,不占地方;回到空里去,乾净俐落,这太好了。我们正确理解了空,就不会愚昧、颠倒,就不会错认、谬执而逍遥自在了。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般若心经讲的是般若,以上经文就是般若的素描

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说,般若的当体是个「无」,是个「无无」。因为执有则有限,无无乃无限。原本无、当体空、毕竟不可得的绝对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

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意识啊!须知般若见不因眼,听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显实相──生命的真相。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佛法乃生命之学,不必去讲道理,不必去求道理,只要证得了生命的实相,就会清清楚楚地证得: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些都可以证实,而不是在讲空话。

无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乃至无意识界:界,不仅可解释成范畴、界限或区域,主要是指根、尘相对的作用──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作用:眼对色的感受,耳对声的感受……这些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尘加六个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种现象。 所谓六根清净。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这又是一笔带过,无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讲的十二因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中间还有十种……);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无明即烦恼,业障是也。二乘圣人藉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 集 灭 道

 

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

  病苦--生病的痛苦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甚至可能有亲身的体会。

  死苦--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练功夫,在死的时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点点的退,像蛇脱皮似的,退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 还有很多人,在西医院里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种种折磨,在痛苦中毫无尊严地死去。

  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

  爱别离苦--你喜欢的人,他不能永远在你跟前。

  怨憎会苦--你越讨厌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求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永远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始终是贫乏的。

  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阴就是暗,没有见天,没有曝光。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过着执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萨用摩诃般若的心态来看,这些都没有实体。五阴固然不实,苦、集、灭、道亦是方便,要想灭苦必须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阴的妄动,使之接受光明。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个能得的我,一个所得的法,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门。一涉及到二,就背离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边见,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涅槃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

  菩提萨就是菩萨。菩萨是觉醒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醒的菩萨。菩萨为何不说是佛?因为菩萨只是生命觉醒了的众生,还须要继续净化,距离佛还有一段心程,所以称之为菩提萨 埵,简称菩萨。

  依:是依靠、依赖、依附,更是归向、投入。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心里没有挂碍。挂碍是由前尘妄想产生印象,堆积印象而产生的我执,菩萨没有前尘、没有妄想、没有我执,所以没有挂碍。因此,既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有我之私;没有有我之私,就没有有我之执,自然就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错误的意思,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乃至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这都是颠倒。

  佛家的得道者叫做佛、菩萨,道家叫做真人、至人,有个词语叫至人无梦,这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修养到家的人,平时凡事都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不会做梦了。白天没有记录惯性,既不录影,也不录音,到了晚上睡着以后,萤光幕就放不出影像来了。

  另一种解释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梦如幻,晚上也与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所谓梦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够观自在的菩萨,当然寤寐一如,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究竟就是最后、毕竟。能够证入上述境界,一切皆无的菩萨,最后一定能证得生命的真实--涅盘。涅盘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盘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世是时间,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大觉佛陀,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脱,都是藉着大智慧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离开般若,就没有大觉的佛陀。大觉佛陀都是因为证得般若,以般若做为他生命的内涵,做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至高无上的正确觉受,也就是摩诃般若。离开觉受,就没有正觉,也没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贵得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最贵得正受,正受有二种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确的觉受,觉受不正确,便远离解脱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咒是总持的语言,又称真言--真实的语言。这段咒语的意思是:

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神秘力量,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黑暗,开展光明的人生。没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贵的了,也没有别的咒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更不要说能超越它,连和它相等的都没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绝非虚假,所以我才说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明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weng manibeimeihong

万物是波,波粒二象性(波是真粒是假),声波,超声波,次声波,光波,谐振(共振)。

  心经讲到此为止,附带要说明的:咒是真言、总持,是一部经的精华,最扼要的地方,念心经不念咒很可惜,很遗憾!而咒语最注重发音,正确的读音是:

  揭谛揭谛--ㄍㄟ ㄉㄚ、 ㄍㄟ ㄉㄚ、 意思是: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ㄅㄚ ㄌㄚ、 ㄍㄟ ㄉㄚ、 意思是: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ㄅㄚ ㄌㄚ、 ㄙㄤ ㄍㄟ ㄉㄚ、 意思是: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ㄅㄨ ㄉㄚ、 ㄙㄨㄛ ㄏㄚ、 意思是:疾速完成觉道。

  通俗地说就是: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迈向生命的圆满!完成生命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