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养  生  杂  谈

—— 浙工大讲课提纲第8篇:《庄子·养生主》浅讲

南 怀 瑾

 

 《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我个人认为,等于是一篇文章,等于《论语》二十篇是连贯的一样。内七篇所讲的程序,分七个联合体。第一篇《逍遥游》,讲人如何升华而得到解脱;第二篇《齐物论》,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齐物以后才可以养生,然后第三篇讲《养生主》,人的生命,怎样在现实环境中,使人生很自然,很洒脱,很自在地为人处世。这里面的道理,庄子在后面提出了三个故事来比喻。

 

  先了解《养生主》这个题目。 

  我们对于生命活着,如何少事故很好、很自然、很幸福,这是主要的课题。我经常跟外国同学讨论,把自己的文化吹高一点,我说西方文化医学只讲卫生,是消极的,卫生是防御性、抵抗性的;中国文化讲养生,是积极的,没有病先养着,首先把生命养好。可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活着不晓得养生,自己尽量在消耗,往死亡路上走,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上讲过的一句话:不亡已待尽。要想活着是真活着,不等死,就要懂得养生,这就是《养生主》的道理。大家打坐,修道,学佛,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以庄子的观念讲,不过是养生而已。立场不同,解释名词就不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生有涯而知无涯

 

  《养生主》前两句话指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

 

  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我要求同学写日记,同学就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下面两句你忘记了?我一点也没有忘记,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太危险了!记得抗战时,在大后方,碰到一位老年朋友,问他身体好不好?他说很好,因为我很讲卫生,第一就是不看报。他说看到报纸,又气又伤心又烦恼。所以,无知无识是幸福,这个是养生的道理。

 

  但是,我们不要被庄子骗了,既然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殆已!那他自己为什么又写《庄子》?对不对?等于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既然不说话是大智能,老子自己又为何写了五千言《道德经》。老子若是碰到白居易,会问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要上庄子的当。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再回转来说,生命有尽,知识学问无尽,以有尽的生命跟在无穷的知识后面追,是很危险的。既然如此,我们拿着一点点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自己认为是智慧,有学问,了不起,是自找麻烦,太危险了! 

  有许多学禅的同学对我讲:老师啊,你不是说我们学识不够,要我们看书吗,那个六祖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嘛?我想,你该不是七祖呢?六祖以前没有六祖,六祖以后也没找到七祖,六祖是六祖,你是你。六祖不能超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从小到十几岁,世间的学问学遍了,你为什么不学释迦牟尼佛?一定要学六祖呢?就是这个道理。真有道理,道理是什么?学问到了极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一切书本知识丢光,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可以养生,可以谈道,可以学禅。所以庄子讲的是对的,学问到了最高处,把所有学问丢光,这是高明人。自己没有学问,本来是一张黑纸,冒充白纸一张,是不对的。

 

  讲养生,中国民间文化归纳出两句话,是从《庄子》里面出来的,不过是消极的,不太好。知识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但是话说回来,为了养生,这两句话是真正名言。所以知识越高,痛苦越深,学问越多,烦恼越大,这是我们深深体验到的。有时自己看到书,恨不得把它烧掉,就是被书害,但书并未害人。南朝梁武帝读书读呆了,敌兵临境,还要文武诸臣戎服听他讲书。他在投降时,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烧光了。他说读书几十年,结果还弄得我亡国。你说笨不笨?学问并不害人,要懂这个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来是反对知识的,因为所知越多,烦恼越多。譬如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明朝理学家洪自诚先生的《菜根谭》,这本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有人到日本留学发现了,就把它带回国内,因此《菜根谭》才流行。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生。”“涉世就是处事的经验。机械代表心理、机心、办法、烦恼。年青人刚刚踏上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有些人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似乎很沉着,似乎修养非常高,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更深。因为有话不敢说,说对,得罪人,说不对也得罪人。假使一个心境比较朴实的人,就敢说话了。故君子与其练达,我们普通喜欢讲做人要通达,不如疏狂。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意思大约是如此。

 

  讲到练达,就想起《红楼梦》一书,我们小时候偷偷地看,书上的好句子都会背,那时认为《红楼梦》已经黄得不得了,现在看起来清白得不得了。《红楼梦》上有幅名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一切都洞明,很透彻,是真学问。等于经验很多,对人情世故很通达了,这是大文章。这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名言。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两句话,就非常成功。书中的主角贾宝玉,不大肯读书,这位少爷最讨厌这幅对子,换句话说,贾宝玉之所以讨厌这幅对子,就是受了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思想的影响。既然已经说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已经不够洞明世事,不够练达了。真洞明世事,真练达了,连句话都没有,就是既高明,而又到达最平凡。

 

  因此我们又晓得,关于这一类的人生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里是非常特殊的。在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行为,却很少构成这一类的文字,变成系统的哲学思想。但这一类文字,这一类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很大。

 

     袁才子和郑板桥

 

  比如清朝名士袁牧(字子才)、郑板桥等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清代才子袁牧在康乾盛世,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出来做县长,赴任之前,去问老师,乾隆时名臣尹文端辞行请训,老师问他: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他说什么都没有,就是准备了一百顶帽子。老师说年轻人怎么搞这一套?袁牧说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有几个像老师这样不要戴的。老师听了也觉得他说得有理。当袁牧出来,同学们问他与老师谈得如何,他说已送出了一顶。这是袁子才很有名的故事。他做了两任县长,太平盛世做官是很舒服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马蹄银。做两任知县后,不干了,回来当名士,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改名叫小仓山房。那时,两三百年前,他的房子里已经装上透明红色玻璃,还是进口的,小仓山房在山里头,树林、林园之美没得说。

 

  跟袁子才相反的,就是有名的郑板桥。他没有考取功名前是教书的,很可怜。古今中外教书的都一样可怜。郑板桥在教书时,刻薄的主人给吃的稀饭,他形容鼻风吹动浪悠悠。鼻子的呼吸使饭碗里的稀饭起波浪,你说有几粒米在里头?所以有名的诗: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他是江苏人,而逃难到扬州来教书,为什么?过节时,债主来要账,账还不起,只好逃避到外省去。他后来考取功名做了官,此人非常有趣,也非常高雅,做了两任知县就不干回家了。他有几句名言,我们可以知道,但不要学,学不好要学坏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绝对的聪明,最后通达了,学到绝对的糊涂更难。放一手,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作人处事,放一手,等于现在请放一马,当下心里就很安祥,但并不像宗教家万事慈悲,来生要得个大福大报。

 

  在中国文学、哲学中,充满了这一类思想教育。历代走这种路线的人太多了。郑板桥、袁子才等等,讲究穿、讲究吃、讲究玩,在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间,差不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一现状,为什么?当时天下实在太平,社会太安定了,安定到人活着不晓得怎么打发这个生命,那么自然合于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要引用历史上的资料,来说明庄子的这个道理,事例太多了。集中这些资料,可以写一部很厚的专著。

 

  现在我们归结下来,庄子所讲的少知道,少烦恼,知识学问越高,痛苦烦恼越大,尤其生当乱世,知识学问越高的人,所谓忧世、忧国、忧民的心理,随时都有忧烦中,在这种情形之下,才构成了庄子所讲的《养生主》前面这段话。这个时候,人生不经过变乱,乃至说不经过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发展了,人为了追求物质的文明,自己不能安祥,为生活在奔走,为生存而竞争时,自然感觉到知识越高,欲望越发展,痛苦越大的道理。

 

    为善无近名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等于庄子的格言。庄子这一段话,如果说是教育,我们历代的教育家说不出口,它非常消极,也很逃避,而且对人生处世非常滑头。不过,有它的道理。

 

  为善无近名,做善事应该的,做到了没得名气地做善事,别人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没有一个绝对的善人,每一个人内在的私生活上总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做坏事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不会达到受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的边缘。就是说善恶之间恰到好处,你说这人好吗?好不到哪里去,坏吗?也不坏。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所以有人研究了《庄子》,认为道家都是逃避的、消极的。实际上不是这样。

 

  为善无近名,中国的文化,不只是《庄子》这么讲,诸子百家都是如此。中国文化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不知道你们年青人听过没有?我们当年所受的教育,这个道理灌输得很多,做人一辈子要阴功积德。阴是暗,偷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才是阴功,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

 

  我经常提到中国有一部书《聊斋志异》,这本讲鬼、讲怪、讲狐狸精的小说,它的宗旨在哪里?很多人不懂。《聊斋志异》第一篇是什么?《考城隍》。故事是有一个读书人,做梦时接到通知,叫他立刻参加考试。他到考场一看,上面坐的主考官是关公。中国人素来对关公尊重得不得了,比包公还可怕。关公发下题目,他就做,卷子里有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说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随手丢掉,而不幸伤了人,实在没有存心要伤害他,那么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关公当场阅卷,拍案叫好,于是命令他马上去做城隍,就是阴间的地方官。这个读书人一想,糟糕!那要死了以后才能做的。只好向关公请求,我妈妈很大年纪了,只有我一个儿子,马上去做城隍,妈妈谁孝养呢?关公一听,好极了,有慈心。命令秘书查寿籍册,看看他妈妈还有几年阳寿,秘书一查,还有九年阳寿。关公说,等你九年,那地方的城隍先请主任秘书代理。这个故事说明为善无近名的道理。

 

  为善无近名,就是叫你不要逃避,真为善,不求名利,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拿历史的经验来证明,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很多的故事,足以启发我们,他们的人生做法,为善无近名的太多了。我常常碰到宗教界的一些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做了好多善事,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天天到教堂做礼拜,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会死掉呢?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答不出来,只好看看他,没办法答。这种心理就是为善近名。

 

  为恶无近刑,更不是鼓励我们去做坏事。孔子的思想,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矣,我们常常这样解释,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要超过标准范围,小地方有时可以马虎一点。照我的看法,这样解释完全错了。实际上,孔子是讲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能违反,小地方不是叫你可以违反,出入可矣,就是要慎重考虑,出入不能做马虎解释,一出一入就值得慎重,做与不做之间,两可之间时,要慎重考虑,还是主张小德都不能违反。透过了文字的了解,就晓得孔子所说的小的过错也不能犯。我们不能随便把孔子的话出入可矣。所以古人的注解很多地方也有错误,你不要认为古人一定很高明。了解了孔子的这两句话,我们就知道,为恶无近刑也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矣的意思。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归纳下来,庄子这两句话就是讲人生行为要做到至善。

 

 

缘督以为经



  庄子这几句话分成两段,有三点:


  第一点,一个人养生,把自己身心搞得不烦恼、不痛苦、不忧烦、很安祥、很平凡、很快乐地过一生。有学问、知识、经验,而不被其所困,要能解脱。换句话说,要提得起,放得下。


  第二点,人在善恶之间,在人生的行为上,绝对要走至善的路子。不过庄子的文学气氛,两面一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往往被文章的气势迷惑了。


  第三点,缘督以为经。麻烦来了,这一句话严重得很。后来道家神仙之学、炼丹、求长生不老、祛病延年的这一套中国特有的学问,笼统就叫养生之学,修道的人就是走养生之学的路线。养生之学的观念,都取自庄子《养生主》这一篇。我们要首先了解这一点。

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提的,养生之学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只有中国文化才有,西方文化没有。西方文化也讲人的生命可以长生,后来演变成西方的宗教,所谓到天堂去,就得永生,那是讲肉体生命死后,精神生命可以得到永生。只有中国文化非常特别,认为肉体生命可以通过某种学问、某种方法修成永恒的存在,叫做长生不死,这就是后来讲的神仙,也就是庄子所讲的真人。全世界的文化研究完了,可以说,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大胆地提出来这么一个假设,假设人的生命通过某种方法去修炼,可以永远地活下去。


  那么,修炼的方法呢?看武侠小说看多了,就晓得现在很流行的道家、密宗所讲的气脉之学。人体有气脉,中国医学讲人体有十二经脉,统帅了西医所讲的神经系统、肌肉、细胞许多东西,除此之外,学中医特别要注意,还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都是相对的,人体左右的神经是交叉的,比如左边臂膀很痛或者发酸,左边神经的根据在背脊骨的右边。内在呢,连着内脏,和心肝脾肺肾有关连性。左边膀子不舒服,可能是阳明经脉不通,也会造成胃不舒服,或胃上有风湿,这是气的不通;又如右腿不舒服,走路发酸,也是胃不好;不过胃不好的情况不同,因为神经上下交叉、左右交叉,神经组织是很奇特的。十二经脉在中国医学上称为六阴六阳,六根阳脉,六根阴脉,统帅了各个神经系统、肌肉、内脏等等。


  道家与中医所讲的人体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不是六阴六阳,不是相对的,是独立的,所以叫奇经。如说天上一只鸟在飞,单的,谓之奇。奇经八脉的奇字,不应念成奇怪的奇,应念。奇经八脉的主脉是督脉,就是缘督以为经。督脉是什么东西呢?人的身体是一个骨杆,前面两个伸出来是手,上面加上去是头,下面两个叉是脚,人体是以背脊骨为中心的,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挂在背脊骨上,这是人的优点,所以人立着,顶天立地。动物跟人不同,它们的背脊骨横放着,心肝脾肺肾也横下挂着,所以动物生命在佛学上叫横生,也叫旁生。人是直的,以督脉为主,督脉最重要,就是背脊神经,背脊骨一直到头脑,称为中枢神经系统,人活着健康时最主要的就靠中枢神经系统。到了前面,舌头以下,连着心肝肺大肠小肠膀胱等,这一系统,在旧书翻译中称自律神经系统。人中风嘴歪了,发抖,可人还活着,就是自律神经出了毛病,不能做主了。


  督脉是中枢,那么,督脉是背脊骨的中心吗?这一问题是千古以来道家、密宗、瑜珈术讨论得非常厉害的,现在还在讨论。过去西医不承认有督脉,现在开始承认了,所以科学还是要慢慢进步的。我们知道,背脊骨一节一节接拢来,中间是空的,有脊髓。人生病,医生用真空管从骨节洞里打进去,把脊髓抽出一点来化验,脊髓是什么?譬如我们吃炖的猪背脊时,里面有白白的,软软的一条,这就是脊髓。脊髓是液体,脊髓中间很细很细的一点,从下一直到后脑,这就是督脉。一般印度瑜珈,或有些道家这样认定。但有些道家、密宗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太粗浅。督脉是背脊骨脊髓的中间的中间,比人的头发丝还细,有一条空的路,一直透到上脑。有这么一个现象而无形,因为脊髓中间是空的。比方香蕉树,看起来是一筒,若一层一层地剥开,最里面是空的。


  人老了,背脊弯了,头也低下来了,生命根本的力量不够了,是因为督脉不通了,闭塞了,乃至坏了,所以修道的人讲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打通督脉。


  讲到督脉,世上的修炼方法都是名称的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可一般学佛、学密、学道的很可怜,学问不能融汇贯通,被许多宗派的术语名词困惑了,始终在搞术语,搞名词,搞各家经验发生的理论,都在边缘上摸,摸了半天,搞不清了。实际上,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古今中外哪一个道,人的身体就是这么个身体,不会是道家的身体与佛家的身体不同,更不会是现在人身体同古人身体变化太大,都是一样。道家的术语,因为中国人的关系,讲起来比较方便,但不要被名词术语困住了,就对了。


  道家经常讲到后三关、前三关。督脉有三个部位最要紧,腰部叫尾闾关。女性常腰痛,腰酸,是腰部因生孩子等衰弱了,气脉破碎了,甚至于闭塞了,始终没有恢复,所以腰没有力量。而女性本来腰就没有力量,我常跟大家讲,男人走路跟女人走路不同,男人走路是两个膝盖在走,假使男人年纪大了,膝盖弯得不灵便了,就很讨厌,越年青,膝盖越灵便;女人走路是屁股在走,因为腰在扭,这是气脉的关系,不是骨骼的关系。腰中间一圈叫带脉,非常重要,带脉的气不够,到腰这里就气不足。督脉这一节,男女都一样。大家打坐都勾腰驼背的,坐直一点,要命,腰部都很脆弱。背脊骨两边的穴道是命门,这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老年人腰酸背痛,捶腰捶背非常需要。什么叫按摩叫推拿啊?就是痛得没有办法了,只好叫人家打,只有挨打才活得痛快。


  督脉很通俗很简单地分成三个部位,每一关尾闾穴最难打通。尤其是年青人,打坐练气功,讲修养做功夫,往往到这一关,一百个有五十双垮掉,男女都一样。到这一关,刚刚打坐到精神好起来,气脉还未走通,身体就出毛病,乃至发生遗精,及各种各样的毛病。据我所知,非常普遍,男女都存在,很可惜,我们这个民族因为礼仪的关系,个个有这个病,个个都不敢说。所以许多修道的也好,练功夫的也好,尾闾关包括腰部以上,通通没有打通,从而影响肠、胃、肾、膀胱等,百病丛生。如果这一部分绝对健康了,那么人体内脏胃的一半以下,这些病绝对没有了,而且不管男女,身体生理上永远保持很年青,象童体一样。


  第一关通了以后,上来就是夹脊关。夹脊就是背脊骨的两块骨头拉拢来,那里有个窝的地方,这里与肺呼吸系统、肝、脾、胃连带关系很重要。做功夫修养把这一关打通的人,那不同了,他平常坐在那里,很难得弯下腰来,自然很直,你叫他弯腰,他并不舒服。你看年纪大的人,总喜欢弯腰,喜欢把腿跷起来,坐在办公室里,希望靠在椅子上,脚跷到办公桌上去,只要有机会,两条腿总想放高不可。以中医来讲,这是下元亏损。夹脊关不通,前面所讲的中宫、胃气都不充足了,问题多了,各方面的毛病都来了。这是后三关的第二关。


  第二关上来,叫玉枕关,就是后脑,许多人打坐修道,做功夫,不管修净土念阿弥陀佛,或者基督教的祷告,乃至道家的修炼功夫,在我的经验上,很少修到这一关的,尤其打通这一关的,非常少见。有人静坐修道到这部位,非常痛苦。拿佛学来讲,童真入道,女性就是当第一次月经还没有来时,男性就是性知识完全未开窍时,此时修道不会有这个毛病。可是不可能,童体不会有这个智慧,除非天才的天才。人到十几岁不是童体以后,脑部神经大部分衰坏了,闭塞了,或死亡了。为什么近视眼的视神经老化?就是这里衰老了,退化了,用道家笼统的名词讲,就是玉枕关气脉不通。修道的人修行到此,头痛得不得了,眼睛痛、牙齿痛、耳朵出毛病,各种毛病都来了。加上现代报纸副刊上医学知识,有一点毛病就怀疑是这样是那样,再加上恐癌症,结果找医生,当然找医生并没有错,那么,有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生命拿来试验一下,我也不主张随便乱试验,往往经过的境界又退回去了,等于没有用。或者有些修道学佛的修行到此,有眼通,看到这看到那,实际上玉枕关并未通,而是在静坐中,身上的血液、气脉在运转流行,身心气血,二者相互摩擦生电,形成这种现象。

 

如果你认清楚这只是静坐过程必然的阶段而已,再放下一切,不执不著,顺其自然,慢慢身心会一步一步变化,一步一步提升。一般人修行到此,气刺激了视神经,在将通未通之际发生许多怪象,加上心理的牵强附会,看到光或者什么的,自己认为有神通了。轻一点,大神经变成了小神通,小事看得蛮灵,大事就不行了;严重一点的,大神经小神通也没有了,完全神经了。许多人打坐修道疯了,武侠小说所说的走火入魔,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没有火,也没有魔,就是缘督以为经如果玉枕关气脉通了,不管多大的年纪,思想、身体不会疲劳,记忆力不会衰退,也不会耳朵聋、眼睛花,应该说比年青人还行。这就是督脉部分。


  讲督脉,讲气脉之学,解释缘督以为经,就是说把整个身体背脊骨督脉系统打通。怎么叫呢?佛学翻译得很好,叫攀缘,攀等于人爬楼梯,一节一节慢慢爬上去,就是沿着这条道路,一节一节向上连锁的关系。所以,缘督就是以督脉为主,沿着督脉这条道路,以生命的气化一节节向上爬,保持健康。以为经这个,不是奇经八脉的经,这里应作常字解释,督脉中枢神经、背脊骨关联着整个身体的中心,要经常保持使它健康。


  刚才讲的自律神经系统都叫任脉,是在身体前面;横的叫带脉,在身体中间,有相而无形的是冲脉,也就是后来密宗、道家所认为的中脉。不过有人辩论,冲脉不是中脉,都为名词辩论得厉害,暂不去管它。反正人体四个脉,加上两手两脚到头脑,上下八个脉非常重要。真正健康的人,打通了,没有缺陷、闭塞、病痛。


  然而,庄子只提到督脉的重要,他为什么不讲下去?任脉、带脉不重要吗?因为有一个缘督以为经,对于有形的活着的肉体生命,背脊骨到脑中枢神经最重要,是主干。一般人,先要保持以督脉为主,督脉打通了,后面再跟着一路一路来,所以缘督,以督脉为基础。如果有些修道、修密宗的认为中脉才最重要,那是后来的说法。怎么讲是后来的说法呢?督脉、任脉不通,中脉没法通,真正中脉通了,奇经八脉当然通。但是到达这个境界,不可能的,几乎不可能。


  长生不老,据我的想像,不能说我的经验,多活一下,慢一点老,不是完全不老,可以,绝对做得到,不过要专修。不像一般人学佛修道,地皮要炒,房地产也要有,美钞、黄金多少也要有一点吧,名片上总要印一条官衔,或者不是的,总要来个的。如果一忙这些,想做到缘督以为经,奇经八脉打通,修到长生不老,据我所知,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那真是庄子前面讲过的人生的大梦。


  青年同学注意,人的欲望,随着年龄、知识、经验在升高,非常可怕,假使一个人的欲望不跟着这些升高,差不多可以修道了,减退更好。许多学佛学道的人,讲起来自己什么都看空了,未必如此,不容易看空啊。这样一来,不能专修,想缘督以为经,想长生不老,绝对不可能。人随着欲望的升高,到了皇帝,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朝明朝的几个皇帝,要做神仙,人到了权位最高处,还要想另外一个超越,一超越,不都是搞死了吗?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有两个人讲话很影响他,一个是道家的神仙东方朔,东方朔很滑稽,经常搞得汉武帝哭笑不得;一个是汲黯,汲黯当面批评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内在欲望那么大,而外面讲大仁大义,又想修道,成神仙升天,岂可得乎?天上能爬得上去吗?历史上讲汲黯很憨,汉武帝的大臣哪个敢说这种话,非杀头不可,只有汲黯,当面这样骂汉武帝,汉武帝一声不响,晓得汲黯好人一个,忠心耿耿,讲的老实话。其实,岂止历史上汉武帝,大概所有学佛修道的都是汉武帝的徒弟,都犯了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个毛病。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缘督以为经,一句话就成功了。


  庄子只讲了缘督以为经,下面几句话来了:


  可以保身,督脉打通时,身体健康长寿是绝对的,没有病;可以全生,怎么叫全生?一生很幸福、很快乐地活着,全始全终;可以养亲,不会死在父母前面,当然可以孝顺父母,照应家庭子女亲人;可以尽年,就是生命可以活到真正该死的时候,尽了天年。


  许多人死亡,没有尽到天年,在佛学叫横死。按道家说法,人活一万年很普通的。道家有一本书算得很妙,最短命的活一千年也很自然,我们把活一百岁视为高寿,在道家看来是不通的。人有一万年的寿命,为什么人会活得这样短呢?道家有一个会计制度的算法,高兴时哈哈大笑一下,少了半年;发一顿脾气,少了五年到十年;哭了一场,又扣好多年。那一本帐很有趣,我把这本道书找出来,叫个学统计的同学画一画表,扣一扣以后,就只能活几十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不算尽年,真正的尽年是规规矩矩活到千年万年,然后不叫死亡,道家有个名词,叫做登遐就是上升,就是到很高远的另外一个世界去,等于佛家讲往生到其它的佛国。


周 文 建 注:

 

本课题目因故取消未讲,因而未整理出自己的讲稿,但是参阅了南怀瑾先生的演讲。

 

来 源:http://blog.163.com/sncsnc1994/blog/static/1070585102009022635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