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君臣佐使相互协同
记得在我自己没学中医之前,有时候陪母亲去乡里老中医那里去看病,他开的中药方一般都是十或十二味药。
后来自学中医《方剂学》时,才知道方剂组合的很多道理,诸如君臣佐使七方八剂,也知道用药的味数并不是那么死板的,有的古典药方只有几味药,也有用至好几十味药的。
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起初并不注意用多少味药,而是根据治疗原则,以能达到治疗原则为准。但是到后来注意到,我自己开的药方一般也是用十几种药,而且我一般喜欢用偶数,保持形式上的整齐美观。分析之后发现,一般来说十几种药在用药原则目的和总量两方面都比较合适。
中药的方剂确实需要各种作用和目的的药物来组合,比如有主要的目的(君),有次要的目的(臣),有辅助的目的(佐),有平衡的目的(使),有兼顾的目的等等。一个目的一般用一种(奇)或两种(偶)同类药物,当然也可以用到三四种,这样一个药方大概十几种药物就能达到目的了。
但是,不必拘泥于“君臣佐使”,关键是看治疗原则的需要,有时候可能“君臣”即可,有时候可能要“君臣佐”,有时候可能“君臣佐使”都需要,有些复杂性疾病甚至一个药方中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目的, 我在临床中甚至遇到过一个药方中有十多个目的的,这就不仅仅是“君臣佐使”所能概括了。比如有些虚实夹杂、正虚邪存的患者,需要扶正祛邪,扶正的时候需要考虑气血阴阳,祛邪的时候需要考虑火毒痰湿,还要兼顾其胃口正常大便通畅等,还有一些复杂性疾病可能同时有多种症状,需要“见症下药”。
“君臣佐使”中前三者的分工和作用是明确的,但是其中的“使”字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是“引经报使”的含义,也就是引经药,也有人说是“牵制和平衡”的作用,使前三者药物无害或无过,比如药方中有过于燥烈的药物,那么可以加入一种滋阴的药物,避免其燥烈伤阴。比如,很多老中医的药方中都 喜欢加入“甘草 5 克”, 在这里甘草就是被当做“使药”来运用的,目的是使“诸药不相争”,以求四平八稳,因为甘草“性质甘缓,能解百毒,能归十二经”,故甘草又称“百药之王”。
但是,我本人很少用“使”药,尤其不爱用甘草。我认为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在诊断、治疗原则、用药都很明确的情况下,如果再用一味甘草来作为“和事老”,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反而显得碍手碍脚影响药性的直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