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清和温补综合调理
清主要是指清热。热是最常见的一类邪气,根据程度的不同,中医把程度轻的称之为温,程度中等的称之为热,程度重的称之为火,相当于西医说发烧(热)的低烧(热)、中烧(热)、高烧(热)。
中医认为热是现象,本质是某种毒引起的,清热的根本是解毒,所以中等(热)的情况下处理方法称之为清热解毒,根据热毒侵犯脏腑位置的不同,依据中药的归经理论采用不同的解毒药物,比如蒲公英、金银花、白菊花等等。西医也认为热是(免疫反应)现象,本质是感染了某种细菌或病毒引起了炎症,所以处理方法称之为抗菌(抗病毒)消炎。
但是,如果是程度重的高热(火),同时会引起身体机能的亢进,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气(功能)有余”,相当于西医说的过度的免疫反应,甚至是免疫风暴,会对机体自身造成伤害,中医的处理方法是清热泻火,根据火毒性质、程度、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泻火药物,比如生石膏、生栀子、生知母等等。
至于低烧(温),中医认为不一定是外邪引起,尤其是身体虚而且长期低烧的情况下,这种温是由于自身阴虚、阴阳失衡造成的阳动偏过,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是滋阴,以求恢复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了,其热自去,此即滋阴清热法。这种低烧相当于西医说的无菌性炎症,所谓无菌性炎症,其实是西医为了弥补其理论的缺陷而编造出来的概念,因为一般西医认为发炎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机体并没有感染细菌,却出现炎症反应,西医只好称之为无菌性炎症,实际上这就是中医说的阴虚内热。
和主要是指和解少阳。中医认为,当病邪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这个层次由少阳所主,如果用解表法,则容易驱邪入里,如果用攻里法,则容易驱邪走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和法,也叫和解少阳,或者叫表里双解,相当于一种招安的方法。
比如以前常见的疟疾,经常表现为寒热交错、忽寒忽热,农村称之为“打摆子”,中医认为这就是因为邪气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病邪入里则化热,走表则化寒,少阳是出表入里的枢机。
我们知道,里也常指五脏,表也常指六腑,表里之间、也就是脏腑之间,沟通表里、联系脏腑的是经络,十二经中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中药里能到胆经的主要有柴胡(归肝、胆经)、青皮(归肝、胆经),能归三焦经的主要是香附(归肝、三焦经),此三种药都有辛味,都有理气的主要,区别在于柴胡轻清上升,青皮则苦温下行,香附则性平能走三焦。
温主要是指温里。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所以中医调理的总原则是使之归复于平衡,因此,在体温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下怎么办呢?中医有“热则寒之、寒则温之”的方法。
我们知道,人属于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体温是恒定的,大概在 37 度,女士和小儿略高半度。由于各种致病原因会导致体温变化,上面提到了体温高于正常的情况(温、热、火),如果体温低于正常情况呢?这就是中医说的寒。
根据中医原则,寒则温之,也就是用一些热性药物驱除寒邪,恢复温暖。寒一般出现在五脏,根源在命门,根据程度的不同,有一般的里寒,程度严重的脏腑积寒,这两种都是实寒,只是程度的不同,都可以采用温里的原则,也就是补命门之火,根据寒的程度决定补火剂量的大小即可。补火药物主要有附子(临床一般用制附子)、干姜、肉桂,这三种药的走向有不同:附子能走全身,实际上它是中药强心剂;干姜守中焦,适用于脾胃之寒;肉桂走下焦,适用于肝肾之寒。
还有一种是虚寒,这种情况不可以单独补火,而是要结合进行补虚:气虚要结合补气,阳虚要结合补阳,所谓补阳,一般指补肾阳,因为肾阳是全身其它各脏阳(能量)之本。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独补火,反而会消耗阳气,肾阳虚的会更损耗肾阳,气虚的会更耗气。而且,实寒一定寒在里(表寒证除外),虚寒就不一定寒在里,因为阳气虚会生外寒,这种情况下要补气扶阳。另外,热结在内,阳气不能外达,也会导致外寒,这种情况下要清除体内热结,使阳气外达,则外寒自然消除。
补主要指的是补虚。人体气血阴阳都会虚,所以补虚首先要确定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阴虚则滋阴、阳虚则壮阳。当然,也有气血双虚的、阴阳双虚的、阳气虚、阴血虚、气阴虚的,那就什么虚补什么,并根据虚的程度决定补药剂量。另外,虚一般在五脏,六腑不言虚,所以还要看虚在哪一脏?才能决定怎么用药,因为同样是补气的药,还要根据其性味归经来选用合适的药物。
那么,怎么来判断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呢?首先可以从外在症状上判断,比如气虚者往往少气懒言,阳虚者往往畏寒,血虚者往往面色无华,阴虚者往往五心烦热。另外,在脉象上,气虚在脉象上的体现是搏动无力(弱脉),尤其是右手脉的搏动无力(右手主气);血虚在脉象上的体现是脉体不充满(虚脉),尤其是左手脉体不充满(左手主血);阳虚在脉象上的体现是脉搏振幅小(微脉),阴虚在脉象上的体现是脉体瘦小(细脉)。
另外,虽然五脏六腑都有阴阳,但是临床上阳虚常见的是肾阳虚,所以脉象上体现为右手尺脉弱,又因为阳虚生寒,同时常见迟脉;阴虚常见的是肝肾阴虚,所以脉象上体现为左手关脉尺脉细,又因为阴虚生内热,同时常见数脉。
实际临床中,清和温补也不一定会单独使用,往往是复合运用,因为寒热虚实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比如虚寒、虚热、实热、积寒等,甚至还有寒热并存的,比如上寒下热(阳气不升)、上热下寒(虚阳上浮)、真寒假热(里寒外热)、真热假寒(里热外寒),一般里者为真,外者为假,虽然症状上有真假,但是可从脉象上看出真相。
这四者实际上都属于阴阳格拒(阴阳分离)现象,因为正常人体是阴阳相合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寒、阳不热,如果阴阳分离,则阴独寒、阳独热,中医调理的目的,就是使阴阳恢复和合、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