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学 精 要
钱塘散人 |
脉学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公认的比较难以精通的部分。 说它重要,是因为中医理法方药中的法 —— 也就是诊断方法这一环节中,脉诊提供的信息占诊断依据的一大半,甚至完全可以单凭脉象从整体上做出全面且基本正确的诊断,并据此开出正确有效的药方,当然,前提是依据脉象自己组方,而不是用成方经验方。 说它比较难以精通,是因为它属于东方的整体的形象的思维,对于现在普遍接受西方科学教育的人来说比较难以领会,需要一定的悟性。在精通之前会觉得很难,在精通之后其实很容易,因为它有一套非常简洁的纲领,而且这套纲领融合了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 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文献中,有一些脉学方面的专著,比如王叔和的《脉经》,李时珍的《频湖脉学》,滑寿的《诊家枢要》,周学霆的《三指禅》等。但是,如果你依据这些脉学内容去指导临床,那就晕头转向而且没法把握整体了,因为这是单一脉象的描述。 比如《脉经》把脉象分为 24 种,《濒湖脉学》分为 27 种,《诊家正眼》则分为 28 种进行论述。但是,临床中出现单一脉象的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不会出现,因为一旦出现单一脉象,那就有可能是“真脏脉”显露,中医认为这往往是病情已危重的表现。 因为五脏六腑之气,正常情况下是混合出现的,比如金木水火之气混合在土气中出现,也就是心肝肺肾之脉混合在脾脉中出现,中医称之为有胃气,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如果金木水火中单独出现某一种脉象而没有土气,中医认为是某一真脏脉显露的危象。 所以,临床中所见的基本都是复合脉,也就是好几种脉的复合,而且其中都要有胃气。具体会有哪些脉象混合出现,这就说不清了。理论上来说,二十几种单一脉象任意排列组合,从数学角度来看是非常庞大的数目,再结合经络、脏腑、脉位那就几乎无可胜数。 古人由此提出“六道脉”的概念,也就是表里、虚实、寒热这三对原则作为纲领。但是这又过于简单了,实际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二十几种单一脉象都有其道理和对应的内容,加上脉的部位、每个部位对应的脏腑,实际结果仍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 我根据典籍文献中已有的一些脉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补充,并提出一套整体而简化的模式,这套模式有深刻的理论依据,简单但又融合了已有的脉学内容,应用于临床中也通用且有效,而且可以依据脉象调理各种问题,是一种纯中医的、全科的脉象学。 先说说已有的脉学常识。传说脉诊始于扁鹊,但是他没有形成脉学理论,直到晋代王叔和才收集前人的脉诊相关资料,总结整理出《脉经》,而且最初诊脉是三部九侯遍诊法,也就是全身脉搏明显处都要摸,到后来才简化为独取寸口,也就是现在通行的脉诊法。 所谓寸口,就是双手桡动脉靠近手腕的位置,桡骨连接腕骨的位置有个明显突出皮肤表面的点,西医称为桡骨茎突,中医称之为关骨,寸口脉诊法就是以关骨定位,关骨前一指宽度凹陷处为寸脉,关骨后凹陷处为关脉,关脉后面为尺脉,三者皆取脉搏最明显处。 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侯,合称三部九侯,双手共有六部十八侯,各部各侯皆与不同的脏腑经络相对应。这种对应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体相同而稍有出入,另外还有上对上、下对下的原则。比较通行的一种对应如下(但是我个人并不认同): 右手寸、关、尺沉取对应肺、脾、命门(亦说心包),浮取对应大肠、胃、三焦,左手寸、关、尺沉取对应心、肝、肾,浮取对应小肠、胆、膀胱,也就是双手六部脉,沉取对应六脏,浮取对应六腑。个人补充:中取对应每一对脏腑联络表里之间的经络之气。 那么,什么是病脉?一个常理是:要知道什么是病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常的、健康的脉象,中医把这种脉象称之为平人脉象,简称平脉,然后把实际诊得的脉象与平脉相对比,不符合平脉的自然就是病脉。那么,平人脉象到底有哪些基本方面、基本特点呢? 首先是脉的速度,也就是西医说的心率,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七十二次,但是中医脉诊需要同时探测很多方面的信息,你不可能拿个秒表单测速度,所以,中医脉诊是以正常人的呼吸来测定脉动的,一呼一吸,加上呼吸之间停顿脉动五次,这是正常心率。 一般成年人每分钟呼吸十五次,每次呼吸心跳五次,相当于每分钟心跳七十五次,这个是符合正常频率的。但是要注意,婴幼儿的心率比成年人快得多,而且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胎儿时期甚至每分钟心跳一百几十次,这个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当做病脉来看待。 二是力度,脉搏有力,但是又不能搏指,尤其是不能僵硬。三是柔软度,也就是脉体柔软。四是饱满度,也就是脉体饱满。还有就是三部一致,也就是三部皆有脉,而且步调一致,而不是杂乱无章、三五不调。另外,健康的脉象整体上有三个要素:胃、神、根。 胃指的是脉象中有胃气,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土气,其它四脏的四种脉象金木水火都混合在土气中。神指的是脉象有神气,也就是脉动轻灵如春风拂柳。根指的是尺脉深长,如树木根系发达,尺脉对应双肾,而中医认为肾乃人身先天之根,根深蒂固,则身体健康。 古人说诊脉最好是平旦(早晨),此时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容易诊得脉之真相,这个当然做不到。实际只需医者平心静气,让患者放松身心、放下杂念,另外避免酒后、剧烈运动后、喝完中药后、大喜大怒后诊脉。 诊脉时医者以右手诊患者左手脉、以左手诊患者右手脉,网上看到有的中医双手同时持脉,这属于表演性质的噱头,实际并不可行,据我个人经验,把完一只手的脉后能完整记录下来就不错了,脉诊中包含很多信息,我都做不到把完两只手后再记录而不出差错。 诊脉时医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置于患者寸、关、尺三部,先三指同时轻按,这叫举,也叫轻取,然后逐渐加大力度,这叫按,有时需要移动手指,找到脉搏最明显的位置,这叫寻。三指同时按叫整取,目的是为了获得脉象的整体信息,比如三部协调性。 然后用对应的每个手指单独按每一部脉,也是从轻到重,目的是分别获得每部脉的信息,这是判断对应脏腑状况的重要一步。文献中提到的二十八种脉,当然都有可能出现,可能出现在整取中,也可能出现在各部脉中,而且往往是几种脉象混合出现,即复合脉。 关于二十八种脉及其对应的含义,这个是常识,就不赘述了,可以参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二十八脉/4855781
以上是关于脉诊的一些常识,也就是典籍文献记载的通行说法,这个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内容。 我想重点说的是:这些年我在理论思考和临床应用中,对上述脉诊常识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一是关于六部脉与脏腑的对应中,我认为与六脏的对应基本没问题,但是与六腑对应则不然。 比如说左手寸脉浮取为小肠,右手寸脉浮取为大肠,这个我认为没啥道理,临床中弃之不用。 同样,说左手尺脉浮取为膀胱,右手尺脉浮取为心包,这个我认为也没啥道理,也弃之不用。 二是双手尺脉沉取左对肾脏、右对命门,我在临床中发现应该是左对肾阴(肾精)右对肾阳。 至于中医命门之火这个概念,我也经常用,但我认为它本质上指的是心脏的动力(根在肾)。 三是我在理论思考和临床应用中发现,关脉应该分为前后两端,也就是实际上应该有四部脉。 左手关前脉对应胆,关后脉对应肝,右手关前脉对应胃,关后脉对应脾,这点可以确信不疑! 肯定有专业人士会问:那你诊脉时,把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四腑对应在哪一部脉上呢? 我认为胃与大小肠,皆同一消化道,可归于中焦之功能,膀胱可归于肾之功能,三焦非真腑。 四是传统上中医认为沉脉病在里,浮脉病在表,这个认识在临床中几乎难以做理论依据应用! 浮脉对应表证这个比较常见,比如伤风感冒,但是沉脉大部分都不是病在里,而是气机虚沉! 比如左手寸脉沉弱,我都诊断为心气虚沉,右手寸脉沉弱,我都诊断为肺气虚沉,屡试不爽! 左手关后脉沉弱,我都诊断为肝气沉、肝血虚(肝有气有血),右手关后脉沉弱,脾气虚沉! 左手尺脉弱,我都诊断为肾精弱,右手尺脉弱,我都诊断为肾阳虚,这在临床中也屡试不爽! 左手关前脉浮实,我都诊断为胆气实、血脂满!右手关前脉浮实是胃气实!这也是屡试不爽! 五是一般认为弦脉主痰饮,我认为右手弦脉是气机不畅,左手弦脉是血行不畅,也屡试不爽! 六是对滑脉的看法也有不同,我认为右手滑脉主痰结,左手滑脉主血结,临床上也屡试不爽!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如果真正领会了脉象的本质,诊脉并不难,不可完全拘泥于传统脉学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