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驳斥:

这篇文章确实不怎么样!说实话很臭!大学生自杀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制度的缺陷!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只要学习成绩好,那么就什么都好。家长宠、老师也宠,从同学的眼里看到的也是羡慕的目光。而走进大学,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凡是通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学生,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而走进了大学,面对众多佼佼者,也许曾经辉煌的他和她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一员,加上有些同学的心理障碍,于是便失去了心理平衡。失落、孤独、而又脆弱的他和她,一旦遇上其他挫折如爱恋的失败等,便会灰心丧气。失去了生的勇气。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高分数的人才。在高分数的掩盖下,心理健康的问题被忽略了!这种结果导致了许多天之骄子的脆弱的一面。

不错选择自杀需要勇气,而在遇到困难、挫折时,甚至感觉到生不如死时,仍然选择生,需要更大的勇气!而认为大学生自杀反映大学生勇气和胆量的增强实在是大错特错了,照这样说那不自杀的大学生就是没有勇气和胆量了?相反,如果仔细调查他们自杀的原因,你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比别人承受了更多地苦难,而是他们的心理脆弱到不能承受一般的挫折的程度!这是很可悲,也是令人、特别是教育者深思的事情!

认为大学生自杀反映了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完善,以及校园人才无形竞争的机制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人才竞争机制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基本的逻辑错误,教育的职责就是把不合格的人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淘汰劣!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天才,都已经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还用得着接受教育吗?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而且照这样说大学生自杀现象是不可能改变的了?因为社会优胜劣汰的机制是永远存在的。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育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并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大学生自杀恰恰反映教育的缺陷和不足。优胜劣汰也不是让失败者自杀呀!照这样说是不是那些所有的下岗工人,失业的人都应该自杀就叫优胜劣汰呀!

不错生死只是一念之差,但是不要说大学生在选择死要慎重,要理性,要找到合适的理由之类的话。你怎么知道那些自杀者在自杀钱又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自杀是理性的?什么是合适的理由?有没有答案?可以说没有任何理由选择自杀!毕竟他们还年轻,他们的路还很长。眼前的一段黑暗走过去,毕竟会出现光明!

我愿说有的人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我愿天下所有遇到挫折,处于痛苦中的人都坚信中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网站刊载的原文

生与死一念之差:换一种思考看大学生自杀 
陈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   2003-04-22 11:01:53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开学以来,武汉市高等院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到16日为止,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两人获救。湖北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在向记者透露上述消息时承认,学生自杀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其实象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自杀(见北京娱乐信报);不适应环境,大学新生进校两天就跳楼身亡;因为感情学业不顺,大三男生不顾朋友劝告夜投珠江;前不久,暨南大学生物系3年级学生黄毅(化名)留下遗书之后,在自家的楼上坠身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见广州日报);14日上午9点40分左右,一个21岁的大学女生从其就读的沈阳师范大学一教学楼上坠下,经过739医院近5个小时的抢救,坠楼者终因伤势过重死亡。坠楼原因还在调查中(见沈阳今报)。20日,长沙林学院一名女学生跳楼自杀,当场身亡(见“红网”新闻)。大学生自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严重态势,并且自杀者的学历在逐步提高。 

  大学生自杀本身是一件悲惨的事情,给学生家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都带了了很大的悲痛与伤害,也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杀主要是由于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和客观的社会环境引起的。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可以看出,自杀与学历没有太大关系。自杀的消极作用和可怕阴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其中折射出的一些比较好的校园气象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 

  一方面,大学生自杀反映了学生胆量与勇气的增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杀是需要勇气的。”现代大学生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大多生活在稳定的环境中,没吃过多少苦,可以说走过的人生路都比较顺。可是,顺境往往容易消磨人的锐气与斗志。它无形中致使大学生的胆量与勇气的日趋减退甚至消亡。在大学校园里,“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却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这是大学生自杀群体的一个共同心态。但是,选择自杀的确需要很大的胆量与勇气。“自杀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胆量与勇气并没有消亡,只不过是没有使用到正处罢了。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杀反映了社会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的完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扩招与就业压力这一对矛盾的冲突越来越尖锐,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人才竞争机制。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自杀学生即使有些还比较优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因此,这种心理缺陷导致了他们无法进入综合性人才的行业,也是被社会竞争所淘汰的一个重要对象。如此看来,大学生自杀也是校园人才“无形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下的必然产物。 

  当然,大学生自杀给众人留下的反思是深刻的。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过高,认为所有大学生都应是天之娇子。大学生做得对、做得好是应该的。不能排除一些学生的过度“优越感”常常让自身忘乎所以。然而,大学的扩招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反正毕业后大多都找不到自己如意的工作,还不如在“纯洁”的校园里轻松一下,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所事事。大学的无聊与空虚让许多大学生以想做一些“低级”的事情为乐趣。心理走到极端的边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轻生”的念头。“自杀”将会让人们的心灵深处打破从前大学生的“完美形象”。同时,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特别是教育部门也将会给予大学教育更多的理解、宽容和引导。 

  即使社会人口危机严重,我们决不会鼓励大学生甚至任何人去自杀。因为这是有悖于人道与人性的。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人们有责任、有义务爱护自己的生命。生与死只有一念之差,大学生面对自杀,要慎重,要理性,更要为“结束生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陈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

回 到 上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