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 页    返回 目 录

 

四、正论之B:两仪四象与相对论

 

爱因思坦的相对论也许正暗合阴阳两仪相对立存在,消长互变的思想,只不过他用数学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且以数学方程式精确地表达出来。比如爱因思坦相对论中几个著名的基础理论,如果用阴阳理论从形象上对其进行描述非常的确切。

质量与光速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它的质量会变得无穷大,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M=M0[1-V/C2 ]-1/2

时间与光速的平方成反比,公式是:T=T0[1-V/C2 ]1/2  。即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会变得无穷地慢(就是时间停止不前)。

我们用阴阳理论来解释第一个问题:假设速度为阳(动为阳),质量为阴(静为阴),当物体速度达到光速时,也就是“阳极”的状态(因为到目前为止,现处宇宙中光速为极限速度,这待下文另论)。根据阴阳理论,“阳极则阴”,也就是速度达到了极限,则要向阴转化,即向质量转化(动能都化为质量)。

第二个问题,我们假设速度为阳,时间为阴。那么根据阳极则阴的规律,速度达到光速为阳极,则化为阴(时间)。也就是说,时间在数值上变得无穷大。在效应上表现出来的实质就是时间走得慢,也就相当于把时间拉长了(速度极快则时间极慢 )。

上面我们讲的是达到光速时的情况。前文我们已经论及,太极图中的“S”线是阴阳分界(临界)线,穿过这条线则可进入对立的另一个宇宙世界。我们又知道光速是现处宇宙中速度的极限,我们可以直观地认为:光速也正是阴阳世界(正负宇宙)的临界速度,也就相当于太极图中的“S”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了光速,它就进入到另一宇宙中了。因为物体达到光速时质量已经无穷大(极点),超过光速运行就有可能相反向转化,可能质量就消失了,这是质量本身的阴阳转化。

上文提及光速状态下时间将停止不前,也就是负宇宙中是永恒的,没有生老病死增减损益。这正是佛道两家追求的那种境界,我们认为这种境界在物理上是有其根据的。

上面我们只以阴阳两仪的模式来解释物理世界中质量、时间和光速三者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三者中光速是个中介。假如我们用两仪的思想来解释时空,也可以说得通,可以规定时间为阳、空间为阴。也就是说时空也是一对互相依存互可变化的因素,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这也是相对论的一个基础思想。

假如我们把上面两个问题归结到一起,用四象的模式来解释世界,则更为全面。而且现在已知的物理世界确实是个四维世界(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我们假定速度和时间为阳,速度为阳中之阳太阳,且以光速为标准,可以用“阳光”一词来形象地帮助记忆;时间为阴中之阳少阳。空间和质量为阴,其中质量为阴中之阴太阴;空间为阳中之阴少阴。这样就把物理世界的四大因素纳入到太极图中。后面我们可以用太极阴阳理论解释数学——二进制代数、几何坐标;化学——元素表与太极图;生物——氨基酸密码与太极图。

我们来看四象图(请看附图 5 ),用它来解释宇宙大爆炸理论可以非常的吻合。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质量同时又看作物质的多少,速度看为能量的多少。

  按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阳仪中的阴点(即在乾卦的位置)。这个时候其它三个因素(空间、时间、质量)都没有产生,只有无穷的能量和极高的速度。这时候宇宙中的能量和速度最大,可能也就是光速吧。按照八卦的运行顺序,这个点爆炸出来以后往左下运行,产生了空间,空间中有了部分的质量。这时速度稍为慢下来一点,于是产生了时间。而在爆炸的最初一瞬间,速度几乎无穷大以至于时间被压缩在一点上没有诞生出来。

如果我们把两仪图往逆时针方向转一个角度(坐标不动),就会发现,代表时间的部分进入了速度区,而代表空间的部分进入了质量区,同时有一小部分能量仍在时间区内,一小部分质量仍在空间区。我们按八卦“S”线的顺序来转动太极图,看看宇宙的发展过程是否与我们观测到的相符合。

转起来以后,我们看到:1、宇宙膨胀的能量减少,速度放慢;2、空间变得越来越大;3、时间变得越来越长;4、质量逐渐减少。其中能量和速度减少掉的部分化存到空间里去了(空间应该具有一种势能),质量减少掉的部分是进入到时间中去了。可见时间应该具有一种物质性,因为它与质量同属阴仪,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时间确实是具有物质性的。能量和速度减少掉的部分,生成为空间了。也就是说,速度所到之处,即为空间所在之地,而速度来自于能量。

具体地说,宇宙到底有多大?这一直是令我迷茫的一个问题,现在可以回答:宇宙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光线)所扩散到之处,就是宇宙外缘的空间范围。除此而外,别无真正的空间(可见,空间也是物质的)。此外即使存在空间,按照“心物一元”的观点来看,也是没有意义的。

爱因斯坦以后,理论物理的划时代人物是霍金。爱氏最著名的相对论,是从时空与物质速度的关系,从宏观方面来描述世界的。霍金则以量子力学为基础,从微观世界来描述物质的状态,他最著名的是黑洞理论和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描述宇宙的起源诞生问题时,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和能量无穷大的点中爆炸出来。这其实在太极理论中就是阴进阳退的过程,这个点就是少阴,也就是质量海洋中的能量核。这时空间和时间都没有产生,只有高度密集的能量点。这正如老子所说的“道”,也就是《易经》中所认的“乾元”:大哉!乾元,万物资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可见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了霍金的那套东西,而且更完整简洁,只是不用方程式表达,而且被孔子曲解了。

那么,这个点又是从那里来的呢?在这个点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西方所有的科学家(包括霍金和爱因斯坦)都只能解释到这个点为止。他们认为这个点是个奇点,因为它在数学上无解,所以在物理中难以存在,而且所有理论(科学定律)和预见性在这里都失效。

这就是牛顿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科学家的“第一推动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点只能是上帝设计并启动的,这个点之前的情况是没法知道的。而这个宇宙程序启动以后,整个宇宙世界的运动规律都已经由一组科学定律确定了,每一个原子甚至夸克在哪个时间该怎么动,都不能乱来。

假如用太极阴阳理论,则这个点也能解释:它是从负宇宙收缩而来,即负宇宙中无形的质量聚集成的一个点。

这同时也解答了霍金难以解答的另一个问题:宇宙是永远膨胀下去还是到一定程度然后逆向收缩?答案是继续膨胀但不是永远膨胀下去,直到物质(天体)间的距离足够远,而且恒星全部死亡爆炸成游离物质。这些物质又散得足够稀薄,则有形可见的宇宙化归到无形的、以质量形式存在的阴性宇宙,这就是太极中的阴进阳退。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看四象图以及前面的四个结论,坐标不动,两仪四象图逆时针转动时,来看看四个因素的变化情况:1、太阳减少。即能量减少,膨胀速度放慢,所以得出前面的第一个结论。2、少阳增加。即时间拉长,这是前面得出的第二个结论。3、少阴增加。空间加大,所以得出前面的第三个结论。4、太阴减少,所以质量(真正意义上的静质量)减少,这是前面得出的第四个结论。

所以说宇宙虽然继续膨胀下去,但膨胀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有形能量团失去所有的能量,全部散为暗物质并静止下来,这时宇宙成了纯质量的宇宙。由于静质量间的相互引力,宇宙开始收缩,并且由于加速收缩的惯性而压挤,直到缩为一个致密的点——这就是先前大爆炸之初的那个奇点,也就是太阴中的少阳。

这时候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收缩并向负宇宙演化;二是这个点由于自身巨大的密度引起的排斥力而重新爆炸,宇宙重新开始。所以这个奇点其实既是质量的高度聚集,又是能量的高度聚集。对于阴仪的分析也是一样,太阴未全成时,少阳已在其中产生。那个著名的奇点其实是少阴少阳(时空)的合成物。我们知道,少阴少阳一相合则化归于无,但无中包含着全有(质量和势能)。所以少阴少阳为生,老阴老阳(太阴太阳)为成,成则衰变。这正符合《易经》中老阴变少阳,老阳变少阴的思想。老祖宗的思想可谓聪明绝顶!天下之大,万物之繁,竟全在于一个简而精妙的两仪图中。造(向外变)则可成万物,化(向内变)则可归于无。

我们再看四象图。前面已经提到:1、横轴掉转180度以后,坐标刚好与四象的性质相吻合。2、宇宙目前所处的阶段为“临”卦和“同人”卦之间,即横轴的左端。

现在我们来证明:A、太极图中的“S”线,即八卦的顺序,也与数学相吻合。B、宇宙图中四大因素与四象性质相符合,且也与数学坐标相符合。

我们来看:阳中之阳太阳,它所对应的因素是能量,它所对应的数对为正正。这符合能量为动,动为阳,阳为正。阳中之阴少阴,它所对应的因素是空间,数对为正负;阴中之阳少阳,它所对应的因素是时间,数对为负正。这符合时空具有质量和能量的性质。太阴对应的是质量,数对为负负。这符合质量为静,静为阴,阴为负。看数对的顺序:(++)、(+-)、(-+)、(- -),这也符合从纯能量纯阳向质能共存再向纯质量纯阴转化。这就是为什么八卦是一个“S”线的顺序。

宇宙现在处于横轴左端,即由全阳全动向阴阳共存的状态过渡,这也符合观测到的事实:宇宙仍在膨胀,(阳动依旧),天体已形成(阴已形成),时空已产生,也即时空和质能共存的状态。但是我们注意到,时间和质量是处在阴仪中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真正的时间应该是一种虚时间,而所谓的实时间反而是人为的假设,其实子虚乌有。同样,真正的质量是一种虚质量,即不可见的暗物质,我们所谓的实质量,其实纯粹是由能量聚合而成的能量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宇宙中,唯有能量和空间,形象地说是“能量布满空间”,而并不存在真正静止的纯物质——即使“有”也是没法探测到的。

真正的纯物质存在于负宇宙中,并不是我们能看见的,是所谓的“暗物质”,它是几乎静止的没有能量的,对立于能量而存在,并与能量相互转化。它们是均匀分布的,而且温度为绝对零度(即—273度),只是作为有形的阳性世界的影子相伴随而存在。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物质(天体),实际是由暗物质转化而来的能量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质。

根据太极阴阳理论,少阴并非是在太阳全尽时才产生,而是产生于太阳之内。也就是说,太阳还在全盛时就已产生少阴,而且少阴生长过程中,太阳也未全尽。所以我们可以预言:宇宙中现在仍然应该存在早期大爆炸残留下来的痕迹。这与现在观测到宇宙中有早期残留下来的微波辐射也是吻合的。但是这些辐射是早期宇宙的遗留,其能量几乎已丧失殆尽,温度低到接近于绝对0度,相当于纯质量状态。这一点也是符合观测实际的。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应该是看不见也探测不到的,因为它们的体积极微小且能量极低(接近绝对0度),类似于“以太”、中微子、引力场、电磁场,“无形而有用”。现在所处的宇宙是从太阳过渡到少阴的阶段,阴已生而阳渐尽,即质能、时空对立共存的阶段,总体上来说是阳性的世界。

 

我们明白了上面的宇宙图象,再回头去读《道德经》中的话,会发觉老子论述的思想原来是如此的精妙绝伦!

1  宇宙中原来充满了暗物质而且几乎是静止的,这些物质在“第一推动力”作用下转动起来。西方叫“第一推动力(上帝)”的这个东西,中国的老子把它叫作“道”,而且这“道”是“虚流而周遍”的。正是“道”的流动,使暗物质动起来形成“气”,气聚多了就化为“形”,即所谓“气聚成形”。

2  所以他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彻头彻尾的宇宙生成论!这里的“物”相当于宇宙产生之前的暗物质,其中之“精”,相当于大爆炸之初的奇点,也即阴中之阳少阳。其中之“信”,即信息,相当于“上帝”设定的那个宇宙程序——即物质的规律。

3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所谓“混成”者,乃是阴阳混沌未分之意,它是先于天地而产生的,且独立而无可更改,周流万物而从不停息,可以认为是“天地之父母、万物之根源”。

4  又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也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只觉得它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即天下万物从最初的一点(奇点)产生,而这最初的一点又是从“无”中产生。

5  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的前半句比较好理解,“反”字是通假于现在的“返”字,意为阴阳之间的来回返往,是由于道在运动。后半句较难理解,“有、无,强、弱”是《道德经》中常用的两对概念,但用在这里似乎让人颇费思量。

联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可知“用者”是“无”的,所以“弱者”也可以理解为“无者”。“无者道之用”就比较好理解了,“空无”正体现了“道”的作用。宇宙万物向反向变化,就是“道”开始运动了。

6  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壮大了就要衰老、死亡、消失;消失了就到遥远的负宇宙中去了,去的时间长了又要返回到正宇宙中来重新开始。

 

真可谓句句天机!

所以修道者不怕死,他们认为生死循环是很正常的,死是生的开始,生是另一种死的开始。成语所谓的“出生入死”,从负宇宙中出来进入正宇宙就谓之“出生”,从正宇宙中出去进入负宇宙就谓之“入死”——因为在我们眼里是以正宇宙为生,负宇宙为死的,其实这种观念是相对来说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万事都有生死离合,用佛语说是“万事有缘必有机”。此处“缘”字并非单指日常的“姻缘”,而是泛指。万物“缘起则聚,缘尽则分”,乃是常理,这其中有“机”在起作用。道家也认为“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科学语言就是“能量聚集则成形体,耗散殆尽则成暗物质”。象这种模糊的非数学的语言形象地描述自然科学,尤其是宇宙物理学思想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思想类的文章中不胜枚举,俯拾皆是。也许正如两仪思想所认为的那样,阴阳是相互消长的,物极必反。当西方科学的方法,在某些领域遇到重重困难而几乎山穷水尽,寸步难行时,东方思想和方法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于是西方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转过来研究东方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模糊数学、混沌物理”才应运而生。

在医学领域,这种情况很明显。中、西医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着眼点不同。中医是从整体的角度、以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西医习惯于从局部分割的、微观的角度入手。这种根本立足点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治疗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从具体技术细节上来说,西医只承认有形可见的东西,中医则更重视“无形之用”。最典型是中医非常重视“气”的作用,西医是没有“气”这种莫名其妙的概念的。比如癌症,中医只认为是“气滞血瘀”,这就是从功能而言。西医说“肿瘤”,是从现象(结果)而言。

所以在诊治的手段上,西医引进了种种科技设施。而中医几千年来仍然是“三指加两眼,五官对五官” 。一张嘴巴问,两只眼睛望,三个手指摸——如此简单!但结果却颇有戏剧性,往往西医在X线、B超、CT、核磁共振等现代手段下研究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的小小的癌细胞,但治疗上却是束手无策。如果已经形成肿瘤,经常是一“切”了事,肿瘤未成则用抗生素,除此之外别无良策。殊不知,抗生素在把病菌杀死的同时,把人体的正气也给“困”住了。结果是事与愿违,把患者自身的抗病力消灭的一干二净,最终送上绝路。好比两军混战,增援的一方出动飞机大炮,不分敌我,统统炸死了事,剩下一个死气沉沉、了无生机的战场。中医的观念里是没有“癌症”这种概念的,只有“气滞血瘀”的说法。在疾病的初期甚至刚有苗头时就可以诊断,并加以治疗。诊断的手段仍旧只是切脉望舌、听声音问感觉,什么叫“癌细胞”都不知道。有时仅用根银针东扎一下西扎一下,稀里糊涂就把病给治好了。现在很多西方国家也掀起一股研究中医针灸的热潮。

又比如说物理学,就连大师巨匠、鼻祖泰斗都认为数学上无解,物理上难以理解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甚至江湖术士的眼里,不过是常识而已。奇点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何解之有!那么那个无形的暗质量的海洋又从何而来呢?是由正宇宙的能量耗散而成吗?

质量和能量、有形宇宙与无形宇宙、鸡与蛋,是哪个先生哪个后生呢?

按太极思想,它们应该是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消长变化之中——这样等于还是没有解答问题。至于这样一个太极模式存在于这里,是为何存在,又是为谁存在,它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涉及到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这是几百年来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判别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依据。

其实唯心与唯物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无心何以知物?无物何以用心?心物本如两仪,浑而难分。一般人的难处正在这里:凡事总要分个清楚。其实有很多问题是分不得很清楚的,也是没有办法分清楚的。这一点上,中国的祖宗比较聪明,太极和中庸的思想,就体现了这种聪明:不分是为最好之分。佛家也是这样的看法:心物是一元的。即是说,无物质也就无所谓意识,无意识也就无所谓物质。试想茫茫宇宙中,假如一个生命也没有,没有人去认识它,那么有谁能证明存在这么一个物质的宇宙?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祖宗的“天人感应”和“(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思想非常的有道理:有天地必须有生命。生命本来就是天地阴阳的产物,而且时时刻刻都在与天地同感应,天地本来就是一生命,生命本来也就是一个天地。

人本来是属于自然的,生死只不过是物质存在形式的变化。

所以佛是不怕死的,所谓“佛性离生死”。它甚至认为,不怕生死也不为最好,终究还是在生死的轮回中,依旧脱不了苦。它要想达到的是那种永远脱离生死轮回的状态,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珠发光还照珠身。

道士也不怕死,他们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羽化登仙,身体不过是一个躯壳,修道才是唯一的长生之路。借假修真,假的是命,真的是性。他们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好象都是出自《易经》的太极阴阳,只不过搬用到不同的具体领域中去而已,所以《易经》堪称宇宙的答案。

佛道一流,就是被正统斥之为唯心主义的东西。唯心又经常被与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易经·系辞上传》第12章对“形而上”有个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可见,所谓“道”者,乃是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内在规律,虽然不可见,但并不虚无,只不过表达的语言和名词与唯物主义不同。正是“道气”的下现,形成具体的万物世界——这就是“器”。所谓“器”者,乃是形体、器质之意。

霍金理论中还有很著名的一部分是关于“黑洞”。我们看太极图与纵轴的下交点,也就是复卦的位置,它是正宇宙的结束,也是负宇宙的开始。所以叫“复”,亦有归到负宇宙之意思。这个位置也就是宇宙学上所谓的黑洞。在此图中,它是空间的最小点,负宇宙中与它相对应的虚时间也处在最小点(姤卦的位置)。

也就是说,黑洞刚好是正宇宙的反演,是正宇宙中的局部特例,是宇宙的收缩和湮灭,时空的终止。也是质量和能量的最大聚集,下一次爆炸的开端。由此看来,整体为正的宇宙中也有局部的负区存在。质量的最大聚集,使它具有无中生有的物质基础。能量的最大聚集,使它具备了爆炸时的能量基础。质能的聚集压缩,是时空的终止,质能的膨胀,是时空的扩张。这里质能为体,时空为用。

我们再谈一谈宇宙的边界问题。霍金关于宇宙的边界理论认为:宇宙是“有限但是无边”的,也就是无边界的。但是从从大爆炸理论我们看到的却是:宇宙是有边界的,那就是到目前为止光线(物质和能量的一种形式)所到达的最远之处。假设宇宙爆炸产生到现在已经90亿年,那么宇宙的外边缘位置应该是90亿光年。

宇宙虽然有边界,但是如果从全息论的角度来说,宇宙实际上是无所谓大小的。举例来说全息论的含义,比如生物中,生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体现全体的特征,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

又比如物质结构,一个原子的结构和一个星系的结构是很相似的,星系的结构和宇宙的结构也应该是很相似的。再比如电脑网络,就说国际互联网吧,你从任何一个节点上都可以登录到网络中并且得到网络中所有的信息,结果都是一样的。假如以信息容量的大小来比较,应该说一个细胞与整个生物体、一个原子与一个星系、一台电脑与整个网络都是一样大小的。

  从化学元素周期表放入太极图中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子的结构从内到外只有6层,再往外就不形成原子了。这也说明宇宙应该还有内边界,物质到达这里就不具有明显的粒子性了,而是表现出更多的波动性。“波”与“粒”,也就是质与能,正宇宙和负宇宙的分界线。如果把以上的物理内容用图形来表达,宇宙就象个圆环,有点象充满气的汽车内胎。它的外边界为90亿光年,内边界可能仅几个埃,也既最小粒子的尺寸。

这样一来,又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光速是宇宙中的极限速度,人类目前还大不到这个速度。但是仅仅银河系的半径就有10万光年,即使能造出光速飞船,人类也不可能活到10万岁去冲出银河系,所以星际旅行成了不可能的事。如果想到达宇宙的外边缘在是逻辑上决无可能的事,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使以光速去跑,你与宇宙的外边缘的距离也永远是90亿光年,因为你在跑的同时宇宙的边界也几乎以接近光速在膨胀。

 

 

上图中OB为宇宙内边界的尺寸,可能比夸克的半径还要小。AB为现宇宙可见区域。OA为宇宙的外边界半径,即90亿光年。假如图中的A点以光速向外移动,则在C点的我们永远也追不上它,但C点却有可能到达O点,办法是减小形体尺寸。光速是宇宙中与时空相关联的一个常量,但是实际上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同时也体现为折射率的不同。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营造出人工的介质环境,使光速降到十几米/秒,假如这时仍然认为光速是恒定的,那么只能认为不同的介质中的时空距离是不同的,而且与几何尺寸的大小并无关系,而是与介质中所含的质能总值有关。

  所以我们可以穿过它的内边缘到达负宇宙!这就是那些高僧道士“虚化圆寂”的道理。因为意念也许是超光速的,而且小到没有尺寸,很容易就进入到负宇宙中去。神话传说中的隐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使有形之体虚化为无形的能量进入超时空。那么飞碟的隐现问题也同样可以作此理解。真正的质量是阴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只有在能量的推动下聚集成形体才为可见。天体中的恒星就是一种能量团,它所占的空间主要是能量在起作用。

这种想法,有两个有力的例证。一个是黑洞,黑洞是质量的高度聚集,它表现出作用的引力范围也如天体那样大,但它实际占据的空间非常小。另一种是中子星,它的体积非常小,但质量和引力非常大,因为物质的密度很大。原子结构的常识也可以解释这一点,原子中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相比,就好象一颗小石子与一栋高楼大厦相比。其中电子占据很大的空间,这是因为电子具有能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以能量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并不是物质本身的大小。